祝英台近·挂轻帆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间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有用

作品简介

《祝英台近·挂轻帆》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苏轼胸中的忧愁。下片写苏轼欲摆脱愁情而又无可奈何,只得从神话梦幻中去寻找慰藉。该词是一首“惜别”词,通过在水上的见闻、幻想,借历史神话以讽刺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的现实,抒发了苏轼的忧民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1)。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3)。断肠簇簇(4)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5)何处。

船帆轻挂,大桨急飞,过了一城又一城,到了严子陵垂钓的江滨。喝酒过度,必成病态,以至郁闷而精神空虚。只有依靠枕头,听那大桨发出的叫声可资慰藉,极为悲痛的断肠游子型的外任官苏轼,眼前闪现着的是丛列成行的云雾缭绕的山峰,烟雨重重笼罩的树林。回过头去看,桐庐县城在哪里呢?已经看不到了。

间离阻(6)。谁念萦损(7)襄王,何曾梦云雨(8)。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9),痴心犹自(10)倩人道(11)、一声传语(12)

但是顷刻之间就要离开了,分别的愁绪更加使人变得憔悴。那就只有从朝云暮雨的巫山男女欢会的神话梦幻中寻求解脱。不论旧愁还是新欢,对山村的思念也没有了。不大可能再看到山村人了,但是对他们的痴情和思念没变。只有求别人带去一首词。

注释

(1)钓台路:钓鱼台水路。钓台,指东汉.严子陵垂钓处,在浙江桐庐城西十五公里的富春江滨。

(2)攲枕:依靠枕头。

(3)鸣舻:发出叫声的大桨。

(4)簇簇:丛列成行的样子。

(5)孤城:指桐庐县城。

(6)间离阻:间:顷刻。离阻:分离,阻隔。

(7)萦损:愁思郁结而憔悴。

(8)云雨:比喻男女欢会。

(9)无由:没有办法。

(10)犹自:尚,依然是。

(11)倩人道:倩人:恳求别人。道:同“蹈”,赴。

(12)传语:把一方的话传到另一方。

创作背景

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视察富阳、新城、风水洞、桐庐,过严陵濑(tǎ)后返回杭州,作该词哀叹民生的多艰。

文学赏析

上阕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东坡胸中的忧愁。「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写出了东坡在富春江上轻快行程的生动形态。一个「挂」字,一个「飞」字,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形象传神。「酒病无聊,攲枕听鸣舻」,写东坡醉卧船上的情景。「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情绪一变。以醉眼朦胧中的景物托情,流露出东坡渺茫的孤独感。「簇簇」、「重重」,将沉郁心绪衬托得十分逼真。「回首望,孤城何处?」用设问手法,进一步渲染东坡对桐庐山村哪堪回首的忧叹。那是一幅凄苦的生活景象。

下阕承上一转,写东坡欲摆脱愁情而又无可奈何,衹得从神话梦幻中去寻找慰藉。「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写东坡顷刻离开钓台的沉思,但又被现实阻碍,愁思更加抑郁,人面显得憔悴。有宋代欧阳文忠《怨春郎》词「恼愁肠,成寸寸,已凭莫把人萦损」的滋味。「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不论过去了的旧愁也好,还是昔日的新欢也好,内心里对山村的挂记两不存在。「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这一句承承接上面一句,体现出东坡的挂念之情深入一层。想再一次去看看山村人吧,不大可能了。然而一片痴情依然不改初衷。唯有恳求他人前去捎首词。

全词把欢景与愁情、现实与历史、人世与梦幻、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思想开放,想象丰富,反映了东坡的悯民思想,是一篇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李之亮 .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四川.巴蜀书社.2011年10月.79
  •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