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其一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有用

作品简介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是孟浩然诗集中少有的一组边塞诗。诗中写胡地的乐器琵琶、羌笛和胡笳,诗人因听到悲愁的边地乐曲,悲叹昭君出塞的艰辛,遥想边关将士的思乡愁苦,创造出一个关山夜月,胡乐盈耳,征人望乡,愁思萦回的境界。这组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意境浑厚,感情真切、含蕴,词气苍然,哀思无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浑成(2)紫檀(3)金屑文(4),作得琵琶(5)声入云(6)

浑然天成的紫檀木配以金屑文饰,用它做成的琵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胡地迢迢(7)三万里,那堪(8)马上(9)明君(10)

这里与胡地相隔万里之遥,怎能忍受昭君出塞时所奏琵琶曲勾起的思乡之情呢?

注释

(1)凉州:唐时属陇右道,今甘肃武威。

(2)浑成:天然生成。

(3)紫檀:紫檀木,紫红色,质地坚实,多用做贵重家具和乐器。

(4)金屑文:即金屑纹,指紫檀木天然生成的金色纹路。金屑,黄色花粉。文,同“纹”。

(5)琵琶:乐器名。

(6)声入云:形容声音高昂悲越。

(7)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8)那堪:哪里能忍受。

(9)马上:指琵琶为马上所奏的乐曲。

(10)明君:即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以赐匈奴呼韩邪单于,入胡为阏氏。

创作背景

《凉州词二首》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开元二十三年(735),孟浩然第二次赴长安拜谒名流,以期赏识,求举荐入仕未果。

文学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琵琶、羌笛和胡笳的乐声,抒发了思乡之情。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紫檀木做成的琵琶浑成天造,巧夺天工,奏出的乐声悠扬深远,直达云霄。诗句脱口而出,朗朗上口,在朴质自然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送别情意,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气氛。边塞地区天高地阔,乐声在云际飘扬回荡,这不仅是描写琵琶质地优良,还着重表明琵琶声调的高亢激越。这些带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常常出现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借以反映异域情调,抒发征戍者的感情。诗人正是以高亢激越的琵琶声,点染边塞送别的特定环境、氛围。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朋友去的地方是高漠的胡地,迢迢三万里,道路是多么遥远。“迢迢”叠词的运用,使诗句更显口语化,路途的艰难险阻也尽在不言中。末句抒发送别之情,承上自然倾泻而出。“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道路崎岖,交通工具不便,一别动辄几年,有时甚至成为永别,因此诗文中的送别场面常常是凄凉悲切的。更何况朋友要去的是荒漠的边塞,路途遥远,荒山万里。现在朋友已骑在马上,分别就在顷刻之间,依依惜别的悲怆之情,诗人难以禁受。用“那堪”的反问句式,把此情此景表达得更为含蓄深微,酣畅淋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将边塞地区的荒凉萧索,离愁别恨的感情表达得委婉蕴藉,深厚博大。与之比较,这首诗感情表达更为直露,全诗一气呵成,自然浑成。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 [1]胡大浚主编. 唐代边塞诗选注[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0:65-66.
  • [2]钱文辉著.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405-406.
  • [3]孙建军,陈彦田主编;于念等撰稿. 全唐诗选注[M]. 北京:线装书局, 2002:1267.
  • [4](唐)孟浩然著. 中华文学百家经典 孟浩然集[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232.
  • [5](唐)孟浩然著;汤会会编著. 孟浩然集[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185-186.
  • [6](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笺注. 孟浩然诗集笺注[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7:431-432.
  • [7]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 孟浩然诗集笺注[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9:375.
  • [8](唐)王维,(唐)孟浩然著;胡遂选注. 王维孟浩然诗精选精注[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