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蒙笼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
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作品简介
《上大蒙笼》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写大蒙笼的自然环境,作者以自己行进途中所见为线索,层层叙写,揭示出大蒙笼的偏僻、险峻、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后半部分写大蒙笼的民风,此地民风强悍,不服官府管制,名声在外。全诗运用白描,描述真实,对认识北宋时期激烈的阶级矛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译文注释
译文
黄雾冥冥小石门(2),苔衣草路无人迹。
黄雾昏昏沉沉的是小石门,苔藓盖地荒山草路无人迹。
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3)。
苦竹伸入夭际的是大石门,留有虎迹的兔行小道姑且倚身休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4)。
阴风搜索着树林山鬼在呼啸,千丈寒藤缠绕着崩裂的山石。
清风源(5)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6)。
清风源里居住有人家,在山里放牧牛羊也种植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7)。
向来刁蛮无理轻慢官府,试把他们叫来询问缘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8),吏曹扰之至如此。
衣冠服饰都合汉家礼仪官民本如父子,只因吏役骚扰以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从前这穷乡有了米无食盐,今天有了盐却无食米。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只求官吏清廉不爱钱,长使儿孙辈辈听驱使。
注释
(1)大蒙笼:山区地名。是当时太和县一个穷乡。
(2)小石门:作者经过的地名。下文“大石门”亦然。
(3)虎迒兔蹊聊倚息:在老虎和兔子走过的地方暂且休息一下。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蹊,小路。
(4)崩石:将要崩塌的高险的山石。
(5)清风源:地名。大蒙笼山区的村落。
(6)牛羊在山亦桑麻:意思是说,因地瘠山险不能耕种,只靠畜牧生活,所以牛羊就等同于桑麻。
(7)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此地老百姓向来强梁,常和官府捣乱,我就叫他们来问问什么缘故。陆梁,住在山陆的人,性情强梁。嫚(màn),轻慢,侮辱。
(8)衣冠汉仪民父子:百姓的衣着举动很有礼貌,合乎汉家的威仪,和朝廷的人并无分别。
创作背景
大蒙笼是江西太和县境内的一个偏僻山区。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为调查新法盐政的实行情况深入山区农村,写了许多纪行叙事、反映民病,指斥时政的诗歌,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良吏的民胞物与的精神。《上大蒙笼》就是其中的一首。
文学赏析
此诗较多地发挥了黄庭坚早年锻炼出来的那种白描写景的本领。首六句作一层,写穷山荒路之状如画,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其下作两层,描写清风源人家生活情形,且讽喻盐政失误。律诗重造境,妙在融合之妙,然非必此诗必此景:古诗写景重写实逼真,贵身所亲历,要做到此诗必此景,景物境界个性鲜明,讲究特殊性。此诗与彼诗,移易不得。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对于古诗来说,这条“铁门限”更是非得跨过去不可的。所以胸中无真意、目下无真景,不易作古诗。
结尾四句全是山间父老的对话,说官府颁盐,原是好事,但强迫老百姓定额购盐,百姓无钱刀可使,而只有拿粮食换盐,正是“有盐无食米”。作者另一首按盐诗中亦有“赖官得盐吃,政苦无钱刀”(《劳坑入前城》),都是写同一种情形。盐法是当时行政方面争议很多的一件大事,黄庭坚是站在认为新盐政不利于民这一方面的,他对国家经营官盐,强迫老百姓无条件地认购官盐这种作法很反对。所以这次深入管辖之地鞫查,得到了第一手证据,写成诗歌,亦欲使当局有所闻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曾国藩纂.十八家诗钞(下).长沙.岳麓书社.2015.718-719
- [2]朱安群等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