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舍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

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峰笋做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

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有用

作品简介

《村舍》是清代诗人赵执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联写诗人所住“村舍”的环境;颈联写村舍田边的竹林、葵花的生长;尾联则写了诗人“闲澹”的生活状态。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1)若耶(2)

错乱的山峰重叠起伏,流水或横或斜,依稀可见村舍在若耶溪边。

垂老渐能分(3)麦,全家合得(4)烟霞(5)

垂老之年移居乡村渐能分清豆和麦,全家陶醉于远离尘嚣的山水之地。

催峰笋做低头竹(6),倾日葵开卫足(7)花。

春笋仿佛顷刻间长成高竹,葵花向阳盛开仿佛荫蔽其足。

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8)送生涯。

雨天玩赏山姿,晴天悠闲赏月,也就享受着闲散平淡的生活。

注释

(1)依稀:仿佛。

(2)若耶: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南。

(3)菽:豆类作物总称。

(4)合得:完全应该。此为反话正说。

(5)烟霞:指远离尘嚣的山水之地。

(6)低头竹:指嫩竹顶部枝叶未展,迎风如低头。

(7)卫足:葵花垂俯,如护其足。

(8)闲澹:悠闲淡泊。

创作背景

《村舍》此诗应当是作者接近五十岁时所作。诗的题目“村舍”指诗人修建于故乡山东博山城东五十里的“红叶山楼”,诗人在此居住了七年左右。当时诗人已无官职,隐居于此。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诗人说,他的“村舍”红叶山庄虽地处山东博山,风景之优美则仿佛如绍兴的若耶一样。古人云:“吴长洲兮越若耶,芙蓉城兮菡萏花”,可知若耶多水。诗人既把他红叶山楼的风景比之若耶,可见这里富于山光水色。诗的第一句“乱峰重迭水横斜”,写的便是山峰倒映水中的景象。“乱峰”映在水中,故呈“重迭”之象,乃有横斜之美。这句以水色衬托山光,把山峰种种姿态尽收于渌水清溪之中,诗一上来先对“村舍”风光作了极优美的总体描绘,描写出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倘若把这一句理解为峰峦重迭,水流横斜,固无不可;但空中山峰,远不如映在水中峰影之美;且前解把山水融为一体,后解把山水分裂为二;结合下一句“村舍依稀在若耶”看,前解似更近诗人原意。不管对第一句如何理解,这首诗的诗眼在末句“闲澹”二字,这大概不会有异议。“闲澹”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物质生活保障;第二,要心态安详。诗人能在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建造“红叶山楼”,这“村舍”定然不是真正的农民房舍。“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诗人快到老年才能分清这些庄稼,倘在他人,也许会被嗤笑为“五谷不分”,但诗人说来,天真老实,而且隐然以此为村居的一大收获。“住烟霞”三字特佳。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作为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用“烟霞”二字概括,淡而有致。“烟霞”又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用之则不仅说物境清幽,而且表明所居者多品节高尚,风神俊朗、不同凡俗之辈。诗人全家住在这种地方,便怡然自得其乐。“合得”二字,把诗人的心情完全表露无遗了。

颈联进一步写心情,写他的自处之道:“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这两句最堪玩味。从字面看,无非写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诗中“卫足花”用了孔子的典故。笋变成竹子,向日葵开花,诗人何独着眼于竹之“低头”,葵之“卫足”,这自然象征了诗人一种心态:他自从二十八岁削职还乡,心中纵有许多牢骚,在康熙文网极密的时代,是不敢贸然发泄的,这个正直的诗人愈老而愈懂得避祸全身。他从忤世、傲世转而变成避世。他在诗中欣赏那“低头竹”、“卫足花”,正是自己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自全的曲折体现。由于能“低头”“卫足”,才换得心态安详,才能享受那一分闲澹、翛然之乐。

说“闲澹”是一种乐,而且是难以得到的至乐,是因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类多忧国忧民。忧患心深,自然不能闲澹。赵执信写了那么多现实主义的新乐府式的古风,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是非常强烈的。临老,这份心情渐为风雨所消蚀,才完成了“莫辞闲澹送生涯”的生活态度的转变,才追求一种淡怀逸致的美感。这是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的体认。作“低头竹”、“卫足花”,对一个志士来说,原是无可如何,因此用“莫辞”二字,曲曲折折地表现出他的选择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的。这样说来,这一首写“村舍”风光的诗,竟然是一首言志的诗。微言大义,藉景物描写,曲折见意,是此诗一大特色。其次,这首诗里写了村舍风光,山容水态,菽麦烟霞,暖风催发的竹子,低头卫足的葵花,而以雨中山姿,晴夜朗月作为最高境界。“雨玩山姿晴对月”,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两者都呈现淡远朦胧之美。结合开篇重迭掩映在水中的山峦倒影看,这“村舍”周围的景色与诗人闲澹的心情,凝成一种淡远空濛,“遇之非深,即之愈稀”(《诗品·冲淡》)的意境。但这种淡远之境,不是冷寂而是充满了生机的。暖风催长了竹笋,向日葵开了花,可知诗人欣赏“闲澹”,其实未泯生机。这一点,与赵执信的许多田园之作,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简介

赵执信

赵执信

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青州益都(今山东淄博博山区)人。赵执信才华出众,十八岁便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但是其人性格狂傲,加上早获仕籍而荣耀非常,遭到了同僚的嫉恨与排挤。康熙二十八年(1689)赵执信因孝懿仁皇后国丧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被弹劾革职。削职除名之后,赵执信便绝意仕迸,漫游湖海,最后隐居终老。其主要作品有《饴山诗集》二十卷(含词集一卷),《饴山文集》十二卷,另有《谈龙录》《声调谱》《礼俗权衡》等。

参考资料

  • [1]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组编.农诗300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0:240
  • [2]李梦生编选.元明清诗三百首: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