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文宗

名臣文宗
对陆公心服口服的这位崔湜,担任宰相时年仅三十八岁。据说有一次,他曾经在傍晚策马出玄武门,在马上赋诗道:“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读音同“悦”)正巧在路边望见这位春风得意的崔帅哥,不禁自叹道:“论文采,我还可以追得上他;论地位,我将来也可以追得上他;可是像他这般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成就,我可就比不上了。”他当年确实没有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名声和历史地位会远远超出崔湜。
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排名第一,前后三次为相,既是一朝名臣,也是一代文宗。他病逝后,唐玄宗亲自为其撰写神道碑文,并罢元旦朝会,追赠其为太师,赐谥文贞。相传张说的母亲曾梦到一只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继而有孕生下张说,后来人们便以“玉燕投怀”作为喜得贵子的恭贺语。连称呼岳父为“泰山”的典故也是出自这位张丞相。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张说为封禅使。按照惯例,封禅之后三公以下所有官员都要迁升一级。张说利用职权,将本是九品芝麻官的女婿郑镒一跃提升至五品。玄宗大宴群臣时看到穿着绯袍的郑镒,问他为什么得到了火箭上升,靠裙带关系上位的郑镒无言以对,当时的名伶黄幡绰调侃道:“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皇帝封禅,岳父借机提拔女婿,满含敬仰之情的“泰山老大人”这一称谓的诞生,倒是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崔湜能够年轻得志,在于他先是傍上了有“女宰相”之称的大才女上官婉儿,后又依附权势熏天的太平公主,基本都是靠吃软饭挣来的。张说则完全是依靠自己文武双全的能力建功立业,爵至燕国公:他对内拥立李隆基扳倒太平公主,辅佐明君;对外讨平叛胡,裁撤镇军,整顿府兵。他执掌开元文坛三十年,文章与许国公苏颋(读音同“挺”)齐名,二人号称“燕许大手笔”,而且两个人的好文笔都用来写过著名的墓志铭。唐朝最有名的墓志铭故事,就是“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姚崇,字元之,也堪称文武双全,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皇帝,三次拜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贬官。唐玄宗亲政后,姚崇历任高职,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身后赐谥文献。
早年间,姚崇为了执掌朝政,曾把拥立唐玄宗的功臣张说挤出朝廷,到边疆镇守。姚崇自此独揽大权,成为开元年间第一位名相,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多年后,姚崇退休,张说则因立下军功回到朝廷为相,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姚崇病危时,担心自己死后张说对儿子们秋后算账,便把他们叫到床前叮嘱说:“张说大人与我政见不合,但他的文章妙绝天下。我死之后,希望能请他给我写篇墓志铭。”儿子们听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由面面相觑。姚崇继续安排:“张大人最大的嗜好是古玩字画。我死之后,按照礼节他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就把我的珍藏都摆在灵堂上。如果他看了无动于衷,就说明他迟早要找你们的麻烦,你们兄弟立刻辞官回乡,不要留在长安。如果他见了流露出恋恋不舍的表情,你们便如此这般……”
在姚崇的葬礼上,张说果然前来吊唁,当看到灵堂上陈列的古玩字画时,他两眼直冒金光。姚崇的儿子立刻上前施礼道:“先父留有遗言,这些字画只有张大人的慧眼才能欣赏,令我们赠予大人。”张说倒吃了一惊:“这个,怎么好意思呢?”“先父只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想求大人的墨宝为他写篇碑文。”“原来如此。在下义不容辞,理所应当嘛。那这些……在下就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了。”张说收下礼物,拿人手短,当即笔绽莲花地写了一篇祭文,详述了久经考验的姚崇同志的生平,褒扬其政绩,颂赞其品德,基本就是此人只应天上有的意思了,和我们今天在新闻中常听到的追悼词差不多。
姚家人一拿到文章,立即连夜找人刻碑,同时将文稿呈皇帝过目。几天后,张说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大对劲,便派人向姚家索要稿本,说是文辞不够周密,想拿回去再润色完善一下。姚崇儿子领来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并说连皇上都已看过,还称赞张丞相文笔过人、同僚情深,等等等等。仆人回报之后,张说大为懊恼,抚膺长叹:“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看来《三国演义》中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真是不虚啊。
姚崇确实了解张说的两个软肋,一是多少有点贪财之心,二是反应慢了一拍。张说为姚崇写了这篇墓志铭之后,世人都认为他与姚崇已经和解了,他也就不好意思再为难姚崇的儿子们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姚崇的权谋和张说的率直,而张说的率直,早在其青年时期就已显露无遗。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