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

眉山三苏
遇上欧阳修这种宗师级别的主考官,实在是广大考生的幸运。他不但帮助刘辉这样的可造之才不走邪路返回正路,更发掘出一批天才成为国之栋梁。就在辣秀才刘几被刷下去的那一年,有一对兄弟从遥远的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京师应试。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朝里最耀眼的那一颗即将冉冉升起,这颗巨星的天分之高、天赋之广、成就之大、魅力之强、人缘之好、影响之深,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字子瞻,因为自号东坡先生,所以最响亮的名号是“苏东坡”。他的亲弟弟苏辙,字子由。这兄弟俩的名和字很有意思,我猜想他们的父亲苏洵当时正在看《曹刿论战》。曹刿辅佐鲁庄公击败一鼓作气、再衰三竭的齐军,鲁君正要下令追击,曹刿担心强大的齐国会有伏兵而赶快拦阻,曰“未可”,先下视其辙(车迹之“由”),再登轼而望之(高“瞻”远瞩),最后才曰“可矣”,纵鲁军追击,遂大败齐军。苏洵自己写过《名二子说》解释这两个儿子起名的理由,尚不及我这个猜想生动活泼。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比欧阳修小两岁。一般人都是六七岁开始读书,苏洵却摊上了一个“养不教,父之过”的糊涂老爹,在青少年时代终日游荡不务正业,直到二十七岁那年应考举人名落孙山,才发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努力。于是发愤读书,并起誓在学有大成之前,不写任何文章,这个叫作厚积薄发,态度比我端正多了。
天才一努力就不得了,终于成了文章大家,《三字经》里将他作为成年后发奋努力也不迟的正面教材:“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人的心窍一打开,一通百通,以前忽略的百年树人大业也被他捡了起来,二十八岁时生了苏轼,三十岁时生了苏辙。这两兄弟特别是苏轼,绝对是苏洵一生最大的成就。天地的灵气精华都汇聚在一家人身上,搞得当时居然有民谣在传唱:“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今天眉山三苏祠的大门上挂着一副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