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貌,略相似。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论语》中子曾经曰过:“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看来夫子年轻时经常做梦,衰老以后睡眠就不太好了,这是自然规律。子又曾经曰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意即你们几个臭小子以为老师我有什么东西藏着掖着么?词中另有两句,出自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可算入门级题目。《世说新语》记载,郗超、王恂深得大司马桓温的亲信,“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南朝齐的张融擅长草书,齐高帝萧道成对他说:“爱卿的书法很有骨力,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答道:“陛下不应可惜臣没有二王的笔法,应该可惜二王没有臣的笔法。”这段傲娇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著名狂言“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
一般情况下典故是为诗词画龙点睛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典故的来历,就很难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但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的用典却另辟蹊径,直接使用原字的意思,即使不知道这里藏了一个典故的人读起来也通畅顺遂毫无违和感,而了解出处的人更能够会心一笑。似乎他的脑海中充满了古书,所以写词时在需要的地方可以信手拈来古人之言,并不着痕迹地融合在词中,直达“无一字无来历”的境界。这不但要求博闻强记,而且要求对文字的使用能力出神入化,古往今来用这种方式写诗歌的似乎只有稼轩一人而已。
一曲既罢,幼安拍腿大笑,高声吟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四顾座上宾客问道:“诸公以为拙作如何?”众人皆交口赞誉。辛大人兴致更高,举杯一饮而尽,再命歌姬:“将我近日新填的那阕《永遇乐》唱来!”只听得丝竹又响,稼轩击掌打起节拍,歌姬高声唱出了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