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思君不见君 锦瑟华年谁与度

日日思君不见君 锦瑟华年谁与度
“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被称为“苏门六君子”。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江苏彭城人,比苏轼小十六岁。陈师道少年时,徐州太守孙觉推荐他带着作品去见曾巩。
骨肉重逢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陈师道前去拜谒,曾子固一见之下大为赞赏,就收为弟子来悉心教导。后来苏轼在徐州为官,陈师道前往拜谒,俩人一见如故。苏轼给了陈师道很多指点,还想收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弟子。面对如此大好机会,陈师道却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谢,意思是当年拜了曾巩为师,就不再改换门庭了。这可能是因为苏轼名气太大,陈师道不愿意有拉虎皮做大旗的嫌疑,另一方面他对曾老师也确实情深意重。曾巩过世后,陈师道写诗《妾薄命》,自注“为曾南丰作”以悼之: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其中“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是感情诚挚的悼亡名句。而末句更是写尽了所有悼亡者的悲哀,就是黄泉永隔而死者无知,一切的哀悼行为都只是生者的自我安慰罢了。面对着死亡这个人生终极问题,人类是如此无力和绝望。
陈师道家境贫寒,本来娶妻是个大问题。但以善于择婿著称的东平人郭概很欣赏他,不但将女儿下嫁,还帮他负担了婚后妻子和孩子们的吃饭问题。这位好岳父还有另一个著名的女婿就是赵挺之,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公公。
宋神宗元丰年间,郭概被任命到四川去提点刑狱,但陈师道因母亲年老需要留下照顾而无法同行,只好让妻子带儿女们随岳父大人西去,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将近四年以后,陈师道被苏轼、孙觉等人推荐当了徐州州学教授,算是进入编制端上了稳定的饭碗,才将妻儿接回家乡。他见到久别重逢的孩子们时悲喜交加,心情正如当时写下的《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尾句意境与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颇为相似。陈师道曾向黄庭坚学诗,后来转学杜甫。此诗用字宛如白描朴实无华,然而读者都能体会到其深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正是老杜的风格。黄庭坚对陈师道的文学成就相当钦佩,对别人评论说:“陈无己,天下士也。其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有开有塞,至于九州涤源,四海会同者也。其论事,救首救尾,如长山之蛇。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在我看来,想学老杜甚难,得有类似的贫寒生活经验才能学得像。陈师道之困苦不逊于老杜,具备了这个客观条件。即使老杜复生来写骨肉长期分离再重逢这个题材,恐怕也无以过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