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入狱

两度入狱
天天在家闲得无聊,热烈期盼朱熹、陈亮结伴来游的辛弃疾没有等到人,却在淳熙十一年收到同甫第二次入狱的坏消息。
原来陈亮少年早慧,饱读史书兵书,十八岁时就写了《酌古论》三篇,对韩信、马援、李靖等古代名将的军事活动进行点评,被当地婺州知州周葵阅后大为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周葵当宰相后,将年方二十的陈亮聘为幕僚,各路官员俊杰均为其引见,各种国家大事都与其谈论,同甫的见识水平当然一路飙升。随后他两次参加科举,均未考中进士,但仍以布衣身份连续上书,批评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的国策和儒生学士们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却拱手端坐空谈《大学》《中庸》儒家“性命之学”的浮夸风气,言辞恳切震动了孝宗,以至于皇帝计划将他的上疏榜贴在朝堂之上警醒大臣,并想给没有科举功名的陈亮一个官职。陈亮却笑道:“我上疏是想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业,哪里是想用它来换取一官半职呢?”加之藐视朝中权贵,遂渡江归乡,每天与好友畅饮。
有一次同甫醉中嬉戏玩COSPLAY扮演丞相,为扮演皇帝的朋友祝寿,被想害他的人跑到刑部去告密。刑部侍郎何澹正是从前在进士考试中黜落陈亮的考官,同甫因为不服气而素来对他言辞多有不恭,何澹一直怀恨在心,告密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何澹抓住机会上纲上线,大理寺将陈亮抓去一顿刑讯逼供,拷打得体无完肤,诬陷他图谋不轨。孝宗知道陈亮入狱后,暗中派人调查,将原委查得清清楚楚。在刑部上交案卷给皇帝奏请批准死刑时,孝宗用御笔一抹,将卷宗掷于地上,冷冷道:“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何澹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只好将同甫开释。
淳熙十一年,陈家僮仆杀人,而死者恰恰曾经侮辱过陈亮的父亲,死者家属怀疑此事为陈亮主使而告官,因为情节严重他再次被关进了大理寺。辛弃疾听说后,动用关系大力营救。宰相王淮心知孝宗的态度,审理后得出结论此案与同甫无关,终得无罪释放。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