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泪

英雄泪
这一年宋高宗禅位,孝宗登基,提拔主战派掌控了朝廷。辛弃疾立刻拜访时任江淮宣抚使的老帅张浚,根据对金国情况的了解献上了“分兵杀虏”之计。金军最大的问题在于调动十分缓慢,宋朝应该利用这一点,先从关陕等四路发起佯攻,逼迫金国调淮河一线的精锐去应付。等淮河防线出现松动时,宋朝用精兵发动突袭,在金军还来不及再回防时就能收复抗金义军基础扎实的山东,则西向可以威胁中原,北向甚至可以威胁到燕京。
第二年即隆兴元年,张浚被孝宗任命为枢密使,制定的北伐计划里果然是先取山东。但一贯轻敌冒进的他完全忽略了辛弃疾方案中最重要的“先佯攻以分散敌人兵力”这一点,而是直接用主力渡过淮河与金兵硬碰硬,结果没有受到其他战场牵制的金兵源源不断增援而来,宋军最终遭受符离之败。
雄心勃勃的宋孝宗挨了这当头一棒,只好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一时间南宋士气降至冰点,无人再敢谈论恢复中原。辛弃疾此时写下军事论文《美芹十论》献给皇帝,首先指出失败情绪的不必要:“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然后以洋洋万言,从三个层次分析金国的内部矛盾和弱点,从七个方面建议宋朝当作的准备:“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
然而新败之下,朝廷内外畏敌情绪弥漫,辛弃疾的主张无人响应。乾道四年,幼安升任建康府通判。在催发无数文人墨客才思的秦淮河边,他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黄昏落日时分登楼眺望北方故土,玉簪螺髻般的远山越美丽就越容易勾起人的惆怅。听着失群孤雁的哀鸣,更激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收复中原遥遥无期,我徒然把腰间宝剑抽出来看了又看,把栏杆拍了又拍,一腔悲愤欲诉无人能懂。上半阕借景抒情,下半阕则连用三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即西晋人张翰(字季鹰)的“莼菜鲈鱼之思”,本书前文和《唐诗为镜照汗青》都对其有过详述。辛弃疾纵然想效仿张翰,家乡却沦陷在敌人手中,又怎么回得去呢?
三国时名士许汜(读音同“四”)与刘备在荆州牧刘表处品评天下豪杰。许汜摇头晃脑地说道:“陈元龙(陈登)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未除。”刘备对陈登很熟悉,却不发表意见,先问刘表:“许君所论,对还是错?”刘表犹犹豫豫:“想说他错吧,许君是个好人,谅来不会说假话;想说他对吧,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说了等于没说。刘备转头问许汜:“您说陈元龙骄狂,有什么依据?”许汜回答:“当年我逃难经过下邳时拜访陈元龙,他毫无待客之礼,半天不和我说话,自己上了大床高卧,倒让我这个客人坐在下床。”刘备点头道:“方今天下大乱,连天子都自身难保。先生素有国士之名,只盼您能忧国忘家有救世之心。然而先生只对房地产投资感兴趣,到处求田问舍打听房价,言谈毫无新意,这是元龙所鄙视的,他还能和您聊什么呢,就聊下邳内环的房价几年能翻番吗?假如当时换成是我,会睡到百尺高楼上而让您睡地板,哪会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哈哈大笑,许汜大惭而退。辛弃疾现在无聊无事,只能像许汜一样求田问舍,想起刘备那种壮志凌云的才干志向,自己都感到羞愧呐。
东晋权臣桓温北伐时经过金城,看见自己早年在此地担任琅琊内史时所种的一批柳树如今都已经腰围三尺冠盖成荫,不由地抚摸着它的枝条泫然流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常人而言,光阴的流逝尚且容易触发感慨;对那些特别渴望建功立业的人而言,年华的虚度更是不可忍受之痛。辛弃疾叹息自己南渡以来数年间一事无成,既然无人能领会他的登临之意,就只能暂时住在红巾翠袖的温柔乡中打发时光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