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修史

耄耋修史
就在这一年,朝廷诏令已被罢官近十三年的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并免去上朝请安之礼。放翁曾经自嘲“平生诗句传天下,白首还家自灌园”,但这种生活肯定不是他那热望着为国建功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所以毫不犹豫地以七十七岁高龄第五次出仕。
此时韩侂胄在击败政敌赵汝愚和朱熹后大权独揽,一心北伐中原,正欲拉拢四方名士作为羽翼,特别请杨万里为自己新修的南园作一篇记,并许诺可以让他进入中央权力部门担任高官。但杨万里性格刚硬,看不起韩侂胄这个外戚,宁可丢官也不作记。韩侂胄碰壁之后,又去改请陆游。放翁的政治理想与韩侂胄一拍即合,当然鼎力支持,欣然为其写了一篇《南园阅古泉记》。不得志的朱熹在陆游出仕时曾经酸溜溜地评论:“其能太高,迹太近(和当权者走得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后来朱熹的地位逐步提高,元朝人编写的《宋史·陆游传》居然引用了他的这段话,并加上一句“盖有先见之明焉”来为放翁作盖棺论定,纯属忽略了放翁一生志向的颠倒黑白。
按照放翁此时的年龄,非常明显已无力也没必要靠着依附权贵来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对韩侂胄的赞赏完全只是因为两人志愿相同。第二年四月,在国史编撰完成后,年近八旬的陆游即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完成了他一生对国家的服务,回到家乡山阴。
韩侂胄在这一年起用了另一位主战派人士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位父母官立刻来陆家拜访,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比陆游小十五岁。两人志趣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常常促膝长谈直到深夜。辛弃疾挥金如土,见陆家房屋简陋,多次提出帮忙修缮,都被放翁婉拒。
第二十七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