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白发

将军白发
范仲淹累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时,西夏元昊屡次入侵宋朝边境。宋朝由于真宗和寇准与辽国订立的澶渊之盟,已经和平数十年无战事,武备不修,战斗力极差,所以被西夏破城杀将,屡战屡败。希文领命到陕西御边,深沟高垒,号令严明,西夏人试了几次都铩羽而归。当时有民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军队从此不敢进犯他的防区,只能绕路而行。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秋思》,就是写于这个时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读了第一句有没有令你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雁为什么总和衡阳有关系呢?原来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大雁是“南翔衡阳,北栖雁门”,给它们划定了迁徙的边界。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的第一峰,传说中北雁南来到此过冬,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再飞回北方,故名“回雁峰”,有诗云“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
东汉时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记功而还,这一轮战争结束了北方匈奴游牧民族三百年来对中原的威胁。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北匈奴残部在大漠不能立足,才不得不向西迁移,所到之处导致原来在那些地方居住的蛮族也不得不向西迁移,这样的多米诺骨牌一路向西,最后侵入了罗马的领土,曾经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终于灭亡在他们手中。窦宪这次勒石燕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格局。
范仲淹说“燕然未勒”,就是指还没有平定来自西夏的边患,班师回中原遥遥无期。此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保家卫国的壮志和对战争的厌恶、对故乡的思念,构成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此词意境悲壮苍凉,气势雄浑刚健,可称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为宋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之后苏东坡、辛弃疾领军的豪放派铺下了道路。
范仲淹的另一首代表作《苏幕遮》,同样也是完成于这段西北戍边时期,同样也是寄托乡愁: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家万里浊酒征夫泪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登上高楼眺望,在目力所达的尽头是远山映着斜阳之景,而故乡的芳草比那里还要遥不可及。本想借酒浇愁,但酒刚一入愁肠,就都化作了相思之泪,反而更添苦楚。这个比喻深刻而新奇,更是前人从未曾想到的。后人评价“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追旅思”中的“思”念起来不是很顺口,因为词牌中那个位置原本是仄声,与上阕中的黄叶“地”字相同,古人其实是读成去声(就是四声)的。在有的版本中,这句为“追旅意”,音韵就比较协调。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