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告败

北伐告败
绍兴二十八年,三十三岁的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自此开始迈入漫长而坎坷的仕途。不久后他被调入都城,成为有机会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京官。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对自己当皇太子时的老师史浩信任重用。史浩是南宋一朝政治水平很高的宰相,为政稳健,非常智慧地帮助孝宗处理好了与高宗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孝宗能当上皇帝的最大功臣。他一上台就力促孝宗为岳飞恢复了名誉,召回一大批被秦桧贬斥的主战派官员,并且推荐陆游担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中枢机构,而免考“赐进士出身”则是读书人的殊荣。
次年即是新皇帝的隆兴元年,孝宗受两年前采石矶大捷的激励,起用主战派老将张浚,意图北伐。史浩看出南宋多年来在高宗的投降政策下武备不修,绍兴三十一年之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金国内乱,所以认为不可操之过急。陆游也上疏,建议先整饬吏治军纪,勿轻率出兵,在固守江淮的基础上慢慢筹划恢复中原。这个调子不符合孝宗的志向,不久陆游就被罢为镇江府通判而离开了京师。
史浩和陆游的观点,都是基于当时宋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后人总结,高宗朝有中兴之将,无中兴之君;孝宗朝有中兴之君,无中兴之将。比如当时的主战派领袖张浚,虽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可谓志大才疏。而对手则是赵翼所论“金代九君,世宗最贤”的完颜雍,他不兴兵戈、休养生息,为金朝带来了“大定之治”,甚至被称为“小尧舜”。
兵凶战危,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必须周密部署,不可心存侥幸,所以史浩劝张浚说:“明公(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以大仇未复,决意用兵,此实忠义之心。然不量力而图之,是徒慕名尔。”主张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求可胜之机。张浚皱眉:“老夫年事已高,等不及你们那种徐徐图之的方法。”这句话让我想起春秋时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后的名言“吾日暮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史浩继续劝说:“当年晋朝平定东吴,是羊祜为之打下的基础。虽然他先期病逝,并未参与伐吴之役,世人依旧归首功于他。明公同样可以先为北伐打好规模,使后人靠此而成,也是您的功勋,何必非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冒险急进呢?”张浚默然不答。史浩又恳切劝孝宗:“张浚急于用兵,一旦这次失败,只怕陛下您终身无望恢复中原了!”然而孝宗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授权张浚北伐。
张浚派兵出击,初战告捷,进据符离。然而领军大将之间不肯配合力战,相继违令逃遁溃散,被金军追击大败。符离之战后,南宋无力再战,不得不再度与金国议和。金世宗同样无心恋战,两国签订“隆兴和议”,南宋和金国之间从尊卑有别的君臣关系改为带点亲情遮羞布的“叔侄相称”,屈辱的“岁贡”改为貌似中性一点的名称“岁币”,金额也打了一个八折。隆兴北伐失败导致宋朝元气大伤,孝宗本人信心大损,从此不再提“恢复中原”,史浩的预见成真。金世宗也无意挑起战端,此后两国之间四十余年无兵戈。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