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毫无

遗恨毫无
范成大临终前命儿子范莘带着自己的诗文总集去见杨万里,请他为之作序。杨廷秀遵其遗愿,洋洋洒洒作了一篇《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其中对范成大出使金廷那段气节高亢、堪称人生亮点的外交战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初,公以文学材气受知寿皇(宋孝宗),自致大用。至仗汉节使强虏,即其庭伏穹庐不肯起,袖出私书切责之,君臣大惊。”
在末尾再次同时秀出了极度自信和对范成大的极度钦佩:“今四海之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而无不及者。予于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于公独敛衽焉。嘻,人琴今俱亡矣!”要知道在这个时期,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朱熹、叶绍翁、辛弃疾、姜夔等人同时生活在世上,就算杨万里可能将辛弃疾和姜夔归为词人而不是诗人,那么至少可以说朱熹和叶绍翁在他眼中也算不上诗人。按这个标准,当代中国还有人敢自称诗人吗?
“以千里畏人”是一个典故,孟子当年晋见齐宣王时说:“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就是成汤以七十里小国都能成就商朝的王业,没听说千里大国还需要畏惧别人的。杨万里的意思是,在做诗这个方面,不才我就是千里大国,谁也不惧;但是独独面对范成大时得整理衣襟,恭恭敬敬。这是一个骄傲的谦虚,或者说是一个谦虚的骄傲。
“人琴俱亡”则来自于《世说新语》中的著名悼亡故事。王羲之生有七个儿子,其中老五王徽之(字子猷)与老七王献之(字子敬)两人的感情最为深厚。公元386年,就是慕容复大名鼎鼎的祖先慕容垂称帝那一年,四十八岁的王徽之与小他六岁的王献之同时病入膏肓。子猷有几天没听到七弟的消息,便问左右:“这些天你们怎么没有提到子敬呢?那就是已经亡故了。”他心里明白,要么是王献之家人不敢来报丧,要么是自己家人不敢转告,怕自己病中受不了这个痛苦。王徽之随即令家人安排轿子去王献之家奔丧,面容冷静平淡,也没有流下一滴泪水。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一言不发,径直走到灵床上一坐,取下子敬平时最爱的那把古琴弹起来,但是弦音不准,完全奏不成调。子猷将琴往地上一抛,长叹一声道:“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才哭出第一声,结果一发便不可收拾,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过了一个多月,王徽之也病重而亡。杨万里用此典故来表达看见范成大遗稿,不禁睹物思人,深悲于世上知音难再得之痛。
范成大和他的族祖范仲淹一样,在人品口碑上几乎没有什么瑕疵。姜夔在诗中赞他“百年无此老”,那就是不但横扫当世,而且至少三代人中才能出这么一位。陆游则用一个无其他人能当得起的评价,为范成大做了盖棺论定:“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知公仙去日,遗恨一毫无。”一个人能够在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恨,我们不妨试想,这是种什么样的彪悍人生?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