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名远播

才名远播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后,之前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大臣们陆续复职,苏轼也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重返朝廷中枢。有一天晚上,他因为值班而夜宿皇宫,忽然太监来传旨,太皇太后和皇帝召他便殿说话。
高太后问道:“苏爱卿前年为何官?”苏轼答:“臣为常州团练副使。”高太后又问:“如今为何官?”苏轼答:“臣如今待罪翰林学士。”高太后再问:“怎么一下子连升了这么多级呢?”苏轼答:“是臣有幸遭遇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按道理这个应该是标准答案,不料高太后摇头:“非也。”苏轼疑惑道:“那想来是宰执大臣的推荐?”高太后还是摇头:“也不是。”想当到翰林学士这样亲近皇帝的高位,正常情况下只有以上两种途径,苏轼一听高太后都否定了,大惊之下赶紧躬身:“臣实在不敢通过其他途径以求进用!”高太后缓缓道:“这是先帝的心愿啊。从前先帝每次在宫中读爱卿的文章,常常御膳摆到案上也忘了吃,必叹息说:‘奇才,天下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重用爱卿就龙驭宾天了。”
苏轼听了,对神宗的知遇之恩大为感动,不觉失声痛哭。高太后与哲宗念及先帝,也默默流泪,左右宫人都唏嘘不已。高太后抹去泪水,命坐赐茶,然后派人将御前金莲烛撤下,用来打着灯笼照明送苏轼回翰林院休息。这在宋朝是一等一的待遇,三百余年间总共只有几位大臣享受过如此殊荣。
此时宋朝与辽国之间遵守澶渊之盟,多年睦邻友好承平无事。两国之间既然没机会动武力比肌肉了,总要搞点什么来争强斗胜,那就拼文学比大脑吧。元祐年间,苏轼显然是宋朝方面的头号种子选手。辽国来访的使者素闻其大名,想着要出点奇招来折服他,便在欢宴之时突然开口:“鄙国有一上联‘三光日月星’,无人能对。不知贵国可有高士能指教否?”宋朝大臣闻者面面相觑。因为字数的限制,无论下联对以什么事物,前面那个“三”字者总是要重复的。大家都将头转向苏轼,但他们求救的目光还没有射到东坡身上,子瞻已经微微一笑:“四诗风雅颂。”诗经中的三种文体是风、雅、颂,而雅又分大雅、小雅,所以称为“四诗”,正好避过了这个死结。
众人正在错愕惊叹其才思敏捷时,东坡继续说道:“这个是天生的对子,不足为奇。在下还有一对:四德元亨利。”辽使一听,心中想到:“不对啊!《易经》我也读过,‘四德’明明是元、亨、利、贞,怎么漏了一个字?哈哈,这次被我抓住了!”大喜之下站起来就要反驳。东坡看着他不疾不徐道来:“贵使请安坐。贵使觉得在下忘了一个字吗?那字是我朝仁宗皇帝的名讳,在下不敢出口。贵我两朝是兄弟之邦,贵使也是我朝的外臣,按礼也不可出口此字。”辽使这才想起宋仁宗名为赵祯,只得哑口无言地坐了回去,心中叹服苏轼之才。自此只要子瞻在座的场合,辽使都闷头吃饭藏拙,不敢多言献丑。
后来苏辙出使辽国,契丹人常问:“小苏学士啊,你家大苏学士近来可安好?”苏辙写家信给苏轼就谈及此事,还赋诗一首:
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
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他日卧江湖。
第十五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