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 真相大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第二十 真相大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杜甫《忆昔二首(其二)》(节选)
虽然胡姬已经向张九龄报告了李白去找阿九的事情,但看到阿九和李白平安回来,一宿没睡的张九龄还是激动地把阿九揽在怀里,一时老泪纵横。阿九从阿翁怀里使劲挣扎出来,大声说:“阿翁,我没事,你看我好好儿的。此刻我和太白有要紧事儿要跟大家说!”
一听有要紧事儿,满屋子的人都安静了。
阿九整理整理衣服,抓了抓总角,站在屋子中央环顾一周,发现昨天来帮忙寻找自己和李白的人都在此处:卢嘉佑、孟夫子、王维、晁衡、高力士、李龟年,“饮中八仙”。他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靠在墙上,都竖起了耳朵,等待阿九宣布“要紧事儿”。阿九却先和一个仆人耳语了一番,那仆人点点头,随即离去。
“咳咳”,阿九清清嗓子,开始发表长篇大论,“其实,早在神宝失窃的案子里,我就总觉得哪儿不太对劲,而后面发生的盗贼被杀案、纵火案虽然都告破,我仍然觉得蹊跷。前天,也就是我和李白从张旭家回来的那天夜里,我终于把全部疑点想了个一清二楚,还没来得及告诉阿翁,就被绑架了。没想到,恰恰是这次绑架印证了我的全部推测,并且太白也抓住了绑架我的歹人!”
一听说歹人已经被抓住,张九龄急切地问:“抓住了?是谁?怎么不带进来?我要将他正法!太白,你没受伤吧?”
“阿翁,别急!”阿九继续说,“此人阿翁见过。太白剑术高强,他没受伤。”李白在一旁点点头。
众人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纷纷猜测这个歹人会是谁,竟然敢在右相眼皮子底下做坏事。
“我倒着说吧!在前几天的投毒案里,有人给张旭送了一块易州名墨,但这是一块下了毒的墨。张旭用这块墨在李白没有处理好的酒葫芦上写字,结果毒素渗进了酒中,导致在座的‘饮中八仙’都中毒了。‘八仙’们,我说得对吧?”
贺知章等人纷纷点头,贺知章还特意说了一句:“幸好有你这位不饮酒的‘第九仙’在啊。哈哈。”
“第九仙是你?我怎么不知道?”张九龄一头雾水。
“阿翁,你不要打断我嘛,这事儿以后再说。”阿九假装嗔怪道,“后来,我听张旭说,送墨的人说话有易州口音,我当时觉得‘易州’这个地方很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过,但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绑架我的人始终戴着头套,一句话也不说,我推测他是怕我认出他的相貌,听出他的声音,于是想起来了——在调查纵火案时,晁少卿曾说纵火嫌疑犯,也就是他的随从郭元忠正是易州人。”
晁衡在一旁频频点头,说道:“没错,我可以作证,郭元忠正是易州人!”
此时,李白向一个仆人高声说道:“把那厮押进来!”
不一会儿,几个家丁把一个五花大绑的人推了进来,张九龄、晁衡、孟夫子等见过他的人一看,异口同声地说:“郭元忠!”
李白则说:“搜查他的身上,看有没有我的银鱼符和银鱼袋。”
众目睽睽之下,人证俱获,郭元忠低着脑袋,一句话也不说。
“你这个狗贼,”卢嘉佑厉声呵斥道,“简直恶贯满盈!你为什么要烧大荐福寺的珍宝?为什么要给李白下毒?为什么要绑架阿九?”
那人抬起头来看了卢嘉佑一眼,又把头低了下去。
“好了,卢十四,既然人犯已经捉到,那后面就是京兆府的事情了。你也不要着急。”说罢,张九龄吩咐把郭元忠押下去,待第二天交给京兆府。众人见阿九平安归来,歹人也被捉拿归案,就准备散去,贺知章已经在向张九龄拱手告辞了。
“且慢!”只听阿九一声脆响,众人又一齐把目光投向了她。
“各位阿翁、阿伯,我这里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哩!”
“啥?故事还没讲完?还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吗?”李白急切地问。
“对,因为这案子还有疑点。”
阿九随手从案上拿了一个佛手把玩,缓缓说道:“先说这次绑架案。郭元忠把我带到城郊的道观之后,只是看住我,还给我食物和水,这就说明他的职责仅仅是看守,至于下一步做什么,他要等待别人的命令。那么,他背后的人是谁?这是第一个疑点。
“在投毒案里,这个歹人既没有来过这里,和太白也没交情,他是如何得知太白有个酒葫芦,并且葫芦因油刷得不够会导致渗酒呢?须知连我们也是事后才查明的呀。这是第二个疑点。
“再说纵火案。火灾发生几天后,李龟年趁夜来访,说他的琵琶可能被郭元忠动过,这琵琶断弦和纵火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联?为何李龟年的琵琶恰恰在圣人为阿翁庆功的御宴上断弦?这是第三个疑点。
“最后,我又想起了神宝失窃案。盗贼虽然被抓住了,神宝也找到了,但就在提审盗贼的前夜,他却在皇宫里的囚禁处被人毒死,这也太巧了吧?这是第四个疑点。
“有这四个疑点,就说明郭元忠只是一个帮凶,并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阿九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了她的结论:“这些疑点,都指向了一个人——卢嘉佑!”
在场的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卢嘉佑更是呆若木鸡,一脸无辜地站在原处,结结巴巴地说:“这……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别……别胡说!”
阿九莞尔一笑,说:“我来描述案件的整个经过,大家听听是不是有道理。
“卢嘉佑有两个同伙,其中一个当掌灯宦者,负责在宫内接应;另一个则凭借晁少卿随从的身份,负责打探外国人在大唐的讯息,而卢嘉佑既是主脑,又居间联络。
“掌灯宦者顺利盗出神宝,却被高将军拘押待查,因为两个影子拖延了时间,神宝直到十天破案期限的最后一天才被找到。为防他招供,拥有银鱼符的卢嘉佑以审案为由连夜入宫,将放了毒药的银质香囊系在老鼠尾巴上,将其灭口。但是,因为监禁掌灯宦者的地方不少人都知道,所以当时没人怀疑他,还以为另有其人。太白、孟夫子,我说得对吗?”
李白、孟浩然点头称是。
“大荐福寺的火灾破案后,我一直觉得不对劲,后来反应过来,火势那么大,连延迟起火的装置都被烧成了灰烬,现场怎么还能留下带有日本纹饰图案的绢呢?晁少卿告诉我,这绢不是他的,也不是日本客人的,而且在长安市上很容易买到。请问晁少卿,你当时是这么说的吗?”
晁衡站起身表示肯定。
“所以我想定是有人后来带进去的,而这段绢正是卢嘉佑发现的。我起初就怀疑过他,但是着火那天卢嘉佑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他怎么会提前知道有火灾发生并准备好那段绢呢?所以我一度排除了他的嫌疑。直到李龟年讲了琵琶被纵火犯动过之后断弦的事情,我才慢慢明白过来。看起来,卢嘉佑和郭元忠既有所计划,又需要见机行事。火灾那天,晁少卿带领日本客人进寺烧香,随行的郭元忠觉得机不可失,就布置好了延迟着火的机关。但他随后又陪同晁少卿等人进宫拜见圣人,因此来不及通知卢嘉佑。
“恰好那天阿翁也带着大家到麟德殿赴御宴,时间前后挨着,消息被郭元忠得知。这些场合都少不了李龟年,所以郭元忠就拨弄了琵琶弦,希望精通音律的卢嘉佑能明白弦断的意思。果然,弦断后,李郎说刚刚给日本客人演奏过,随后又传来大荐福寺着火的消息,这几件事放在一起,卢嘉佑明白了,这把火是郭元忠放的。于是,他趁着阿翁让他通知金吾卫大将军的时机,到东市上买了一匹绢。当时已经入夜宵禁,所以我猜测卢嘉佑是以官员身份强行敲开布帛店的门购买的。第二天,他把绢当作纵火犯的遗留物品拿了出来,试图把矛头指向日本客人。
“归根结底,那起火灾的目的并不是烧毁寺庙库房,而是嫁祸给日本遣唐使团成员。这就是在调查纵火案期间,卢嘉佑总是提议拘捕晁衡等人的原因,目的就是制造外交事件。请问李郎,关于琵琶琴弦,我说得准确吗?”
李龟年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阿九继续说:“因为太白曾连续破了神宝失窃案和盗贼被杀案,破解纵火案时又提醒阿翁千万不要鲁莽,所以卢嘉佑就把太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决心除掉。太白告诉我,卢嘉佑曾问过太白给酒葫芦刷油的事情,也给太白递过‘饮中八仙’邀请太白饮酒的帖子,因此,卢嘉佑有条件有时间设下计谋,让郭元忠给李白下毒。
“事实上,这是我第一次说投毒案的目标是李白,在此之前,我一直说投毒的对象是‘饮中八仙’,但是,卢嘉佑刚才装模作样质问郭元忠时却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给李白下毒?’,这就说明他一直知道下毒的目标是李白,他说漏嘴了!太白,我说得对吗?”
李白这才明白阿九的意思,一边捋须一边点头,目光严厉地盯着卢嘉佑。
“所以,从神宝失窃案到绑架案,幕后真凶只有一个,就是卢嘉佑!”阿九给出了最终结论。
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反而令众人都安静下来,冷冷地看着卢嘉佑。
卢嘉佑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说:“证据呢?你说的这些都只是推断,而且是毛孩子的胡说八道!”
沉默了许久的张九龄站了起来,缓缓说道:“阿九,慎言。我和卢十四相识多年……”
阿九嗔怪道:“哼,阿翁还说呢!都怪你总说和卢嘉佑熟识,我才放松了警惕,没有早点觉察到这些疑点。不过,也正是从后来他和阿翁的一番话,我才推断他就是真凶!
“第一,卢嘉佑原来五音不全,现在却精通音律;第二,阿翁和卢嘉佑曾通信争论过‘初唐四杰’谁排第一的问题,可我问卢嘉佑这个问题时,他却说没有考虑过,后来又说王勃应排第一;第三,阿翁和卢嘉佑多年不见,对他的相貌早就记不清了。种种迹象表明,眼前这个卢嘉佑是假冒的,真正的卢嘉佑或许早就不在人世了!”
众人终于明白了,李白甚至悄悄把剑拔了出来以防不测,但卢嘉佑仍然在负隅顽抗:“你!你你!没有证据,凭什么诬赖好人?”
这倒把阿九问住了,没有人证、物证,郭元忠一个字也不说,确实不能只凭口舌就指认一个朝廷命官是嫌疑犯。
空气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都盯着阿九,看她如何回答。卢嘉佑则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正在这胶着的时刻,那个不久前被阿九打发出门的仆人回来了,俯身在阿九耳边说了些什么。阿九一下子兴奋起来,连声说:“快请!快请!”
须臾,那仆人领着一位商人模样的女人走了进来。
卢嘉佑紧紧盯着这个女人,好像在拼命回忆这个人是谁,在哪里见过……忽然,他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眼中露出了惊恐的神情。
“大荐福寺着火那天晚上,宵禁之后,是谁到你的布帛店里买了一匹绢?”阿九问道。

那女人环顾全屋,把众人都看了一遍,指了指卢嘉佑,说:“他,我可忘不了那天晚上。”
“你所指之人买的是什么样子的绢?”
“一匹带有水仙花纹饰的绢。”
“你确定吗?”
“非常确定,因为那晚已经宵禁,小店闭门了。这位郎君敲门甚急,出示了银鱼符,说是朝廷有急用,小店这才卖给他。喏,当时绢就是从这里裁下来的。”女店主又拿出了一匹有水仙纹饰的绢。
孟夫子取来那段被烧过的绢,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两段绢裁剪之处正相吻合,这就证明女店主说的是实话。
人证、物证俱在,“卢嘉佑”再也无法抵赖,他只得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岭南道的一名低级官员,冒充卢嘉佑是为了便于作案,对作案的动机却闭口不言,至于背后是否有指使者,更是矢口否认。他仍然不甘心地喊道:“哈哈哈,郭元忠逃跑后,其实就藏在修政坊里当巡夜的更夫,你们谁都没有发现。哈哈哈哈……”
可惜,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
正当众人热热闹闹地欢庆破案时,李白却和阿九悄悄来到了院子里。
“月亮又出来了……”阿九说。
“嗯,你的诗写好了吗?”李白问。
“又吟了一首,嘿嘿,请太白指正:云开怜鬓影,雁过落秋声。我恨清辉满,照窗双泪明。”
“嗯!这一首又比前两首好些,能看得出你的心思了。第一句写云开之后的月影,第二句写月出之后的雁声,并引出后两句抒情。四句描绘了月出之后的情景,却没有一个月字。当然,这首仍然有些匠气,学诗依然任重道远。”李白笑道。
不过,破案之后,老成谋国的张九龄并没有流露出太多喜悦。他独自进宫向圣人上奏,指出这一系列案件的幕后主使很有可能是安禄山:盗取神宝是为了取得天子的印信,便于号令天下;污蔑日本客人是为了扰乱外交,恶化大唐和邻国的关系,好乱中牟利。
然而,皇帝认为安禄山一向忠诚,不会做这种事,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将假卢嘉佑和郭元忠绳之以法,就不再深究了。
过了几年,皇帝把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大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臣民们期盼着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日后的人们却更多地怀念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尾声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天宝末年,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皇帝匆忙逃入蜀地避难。不久,他被尊为太上皇,皇太子即位为皇帝。躲在成都的太上皇众叛亲离,处境窘迫,那香车宝马的长安、万国来朝的宫殿、梨园弟子的歌舞,都已恍然如梦。而大唐盛世亦已一去不返。

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又李肇《唐国史补》:“玄宗至蜀,每思张曲江(张九龄)则泣下,遣使韶州祭之,兼赍货币,以恤其家。”

此时,张九龄已经去世多年。太上皇一想起他曾经的劝告就老泪纵横,感慨自从张九龄被罢相后再也没有听到过忠言。特别是想起他曾提醒安禄山可能谋反,太上皇后悔地说:“九龄有如此先见之明,我却没有听。 ”还想起李太白的俊逸潇洒、卓尔不群……
他命人到张九龄的故乡去寻访他的后人,祭祀忠臣,抚恤家人,却空余草堂院落。
国破山河在,李白和阿九,其实就在天地山河之间……


后记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这套给孩子们的历史小说,我前前后后写了四年。
那一年那一天,在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时,我先是觉得喜悦、兴奋,倍加期盼,很快又感到紧张、忐忑,甚至焦虑。大概每一个即将为父为母的人都会如此吧。
我和家人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我始终觉得不够。“还要做点不一样的”,这个念头反复冒出来。特别是想到妻子付出的辛劳,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当时我正在酝酿一篇以汉代为背景的历史作品,忽然想到,何不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写一个故事?
沉浸在古籍汉典时,我常常想象汉家的天地日月,大到城阙关河、山陵烽火,小到铜镜衣裳、漆器屏障,汉家的百姓在这天地之中,通过一针一线、一蔬一食、一砖一瓦,制礼作乐,造就了雄浑朴拙的大汉时代。那么,汉代的少年儿童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于是就有了这套书的第一本《大汉小侠客》。当时我的孩子还未出生,我只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写了三个少年在汉武帝时代的冒险故事,作为给孩子的出生礼物。三个少年的名字各有出处:稻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很小的侯国,“稻公子”是稻侯的儿子;“未央”的名字源自长安未央宫;“大侠”体现西汉尚存的战国侠士之风,也和好友家的儿子“大侠”暗合。
写完这本后,我的女儿出生了,书稿也交给了责任编辑。在我当奶爸期间,责编告诉我,最好能接着往下写,比如唐代。我正有此意,一年之内,就有了这套书的第二本《大唐小神探》,写的是一个不太复杂的推理故事,主角只有一个——十岁的阿九,是以我女儿为原型塑造的,很多情节、场景亦是在拍她入睡时想到的。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一个故事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将时代设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唐诗入手,试着给小读者展现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化。
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和责编对我的不断鼓励,我又写了第三个故事《大宋小画师》。一方面,我特意把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两宋之交,让小读者在北宋灭亡这一特殊背景下观照宋代文化,对风雅精致的宋代文化产生更具历史深度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从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特意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成长故事”。
渐渐地,我开始关注身边的其他孩子。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祝福世间所有的孩子,祝福他们都能成长为独立、负责,拥抱生活的人。因此这套书的最后一本《大明小掌柜》,把时代背景设定于商业文化繁盛的明代中叶,不仅与明代盛行的小说、戏曲等文学相关,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世情故事”。
从冒险、推理到成长、世情,我慢慢意识到,写作这套书,并不是我单向度给孩子提供一份成长礼物,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一个成人理应意识到,陪伴孩子长大,是自己的第二次成长。

写这套书还有一个初衷,是希望引领小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了解、熟悉、喜欢上典雅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
我小时候读过不少传统小说,里面有非常多的诗词,因为这些诗词绝大多数和情节无关,我往往跳过不读。后来我问过几个小伙伴,发现大家都是如此。
有趣的是,小时候电视上播过一些以古希腊、古印度和北欧神话为背景的动画片,我和小伙伴们为了看懂动画片,辩论哪个人物最“厉害”,主动翻书查找相关知识,竟然把古代神话里诘屈聱牙的神祇姓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一清二楚。
这些童年往事使我意识到,诗词歌赋、文物艺术等传统文化,如果只是作为考纲里的知识点出现,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那孩子们很快就厌倦了;生硬地夹杂在故事里,和情节不发生关联,孩子们也不会看。因此,我在写这套书时,绞尽脑汁,多方参考,围绕四个朝代最有代表性、最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设计情节。小读者在阅读时要想克服障碍,解开谜题,战胜反派,就需要了解和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常识、历史文物等。
唐人有诗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想,引导孩子对古代文学发生兴趣,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意在言外的过程。
关于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再具体谈三点,供小读者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首先,古代文学本身就很有生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诗词歌赋和当下的生活建立关联,进入其中的意境去体验、感受、领悟。比如,在城市奔驰的地铁前目睹送别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会蹦出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单位加班至深夜,月亮好的时候,我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和久别重逢的朋友在街头一边散步一边谈天说地,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吼出“诗酒趁年华”……
刚开始接触古代文学的少年儿童,可以进入本套书中设定的情境,代入古代少年儿童的视角,展开一段“沉浸式”的文史体验。希望小读者能在这四个很不一样的故事里,发现、感受自己的日常生活,意识到吟咏诗词和吃饭喝水、游戏玩闹、读书看报等没有本质的不同,渐渐地把诗词歌赋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常使用自己背诵过的诗句词句和家人、同学互动,从而真正理解古代文学的意蕴。
其次,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时,要多关注诗词的音乐性。古代的诗词曲多是有音乐性的,最初是要唱出来的。有的是民歌、山歌,有的是宗庙里演奏的礼仪乐曲,有的是诗人词人写的“流行歌曲”,至于散曲、戏曲之类就更是自带音乐性了。当然,文人墨客们创作诗词,不一定是为了拿来演唱,但在格律、声韵、平仄上的讲究,仍然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
理解了古诗词的音乐性,就能感受到,学习古诗词其实和学唱歌很相似,只不过是把唱歌的旋律变成了音律的平仄、节奏、押韵。小朋友们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用吟唱、哼唱的办法来背,听一听以古诗词为歌词谱写的歌曲或者昆曲名段,都可以有效地记牢一些诗词。在这里,我推荐杨荫浏先生整理的南宋词人姜夔留下来的词谱,相关的音乐作品很好听。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虽是老生常谈但却颇为有效,并且孩子年龄越小越有效,就是一个字——背。
先把唐之前的古诗,唐宋诗,唐宋词,元明清名家的诗词曲各背熟一百首,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这四百首诗词曲打底,将来考试也好,写诗填词也罢,甚至写文章编剧本,基础都是足够坚实的。

最后要感谢帮助我完成这四个故事的亲朋好友。
感谢马伯庸先生、刘勃先生、李天飞先生、沈佳音同学的支持与推荐;感谢老同学张骁飞、徐畅、楚萍和老朋友阙海、陈文君等对初稿提出的专业意见;感谢李頔、小蠹同学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的女儿“小白”张九思,以及她的小伙伴卿昀杉、“大侠”邹禹霂和“二侠”邹禹霄、“米多”万庭瑞;感谢好友竹嘉“客串”了“竹嘉客店”老板,感谢好友卢十四、八圈,分别慷慨“出演”大反派“假卢十四”和“八老爷”,现实中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好友、同事李宁在我情绪低落时给予的鼓励。
感谢内子以及我的父母、岳父母的支持,我们共同认识到孩子的独立、负责、快乐是最重要的,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宽容的家庭环境。
感谢青岛出版社晓童书团队,能由晓童书出版这四本小说是我莫大的荣幸,他们以细致高效的工作帮助这套书顺利面世。当然,这套书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虽经查阅大量资料,力求可靠,但依然不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大小朋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最后,和小读者们说声再见。希望你们真心喜欢这四个故事,我永远乐意和你们做朋友。
大白(张向荣)
2023年“六一儿童节”
于北京白又白公社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大宋小画师(诗词歌赋少年游)
作者:张向荣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ISBN:9787573613783
字数:53千字


楔子
大宋宣和七年冬天,寒风凛冽。
清冷的月光照着黑色的城墙,高大的门楼上匾额崭新。两年前,大宋军队终于进驻这座长期被辽国占领的北方城池,并赋予它新的名字——燕山府。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已经在残酷的战争中灰飞烟灭。
忽然,一支鸣镝尖叫着,“笃”的一声射在了“燕山府”匾额中央。
“金兵打过来啦!”有人高声喊道。

出自范仲淹《渔家傲》。

随即,“四面边声连角起” ,震耳的杀声从八方传来,城内一片大乱……
几个骑兵从城中逃出,好像吓掉了魂一样,骑马沿路向南逃命。他们不分昼夜狂奔数千里,直到一天夜里渡过黄河,在天蒙蒙亮时终于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城池矗立于前方——汴京。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