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退

无路可退 表面看起来,辅公祏的反叛好像是一个突发事件,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其实在这背后掩盖着辅公祏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件事还得从一年多前说起
武德五年(622)七月,杜伏威来到了长安
在这之前,杜伏威刚刚和老对手李子通血战了一场,面对着超出自己十倍兵力的李子通,杜伏威充分发扬了“能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精神,打败了李子通,迫使李子通投降,当然杜伏威也是损失惨重,可以说在这场较量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杜伏威之所以决定来到长安,除了李世民镇压刘黑闼时所向披靡,使他感受到了压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实力目前无法和唐朝相抗衡
大战之后,当然需要休养生息,何况还是一场血战。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杜伏威决定只身前往长安。其实杜伏威去长安,投降是假,缓兵才是真
杜伏威在临走之前做了一番人事安排,命令副将辅公祏代自己行使主帅的权力,命令养子王雄诞掌管军队。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事安排,辅公祏行使主帅的权力,却又将军队交给另一个人掌管,而且掌管军队的人还是自己的养子
到底谁是主帅啊?唯一的结论就是:杜伏威对辅公祏心怀戒心
很长时间以来,辅公祏作为杜伏威的副手,转战南北,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军中大家都尊称他为“伯父”,可见地位之高
军功让辅公祏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同时也使他受到了杜伏威的猜忌,功高震主这句话在任何地方都适用,于是这两个拜把子兄弟,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渐渐地开始有了隔阂
这一次,杜伏威的人事安排明显有意限制辅公祏的权力,其用意就是让养子王雄诞看住辅公祏,防止自己走后,辅公祏趁机作乱
杜伏威的安排可谓是费尽心机,在他看来,这个安排简直堪称完美,于是他放心地走出江淮平原,向长安奔去。但是,杜伏威万万想不到,正是他的这个人事安排,为辅公祏叛唐埋下了导火索
对于杜伏威的到来,李渊还是很欢迎的。毕竟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比起来,至少杜伏威还是很识时务的
当然,老谋深算的李渊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明白这年头都是“无利不起早”,杜伏威只身来到长安,绝不是因为对唐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何况江淮地区还有杜伏威的好几万军队
无论如何,杜伏威在隋末的造反队伍中,也是个“角儿”。对于这个人的到来,李渊不管内心有什么想法,表面上也还是要装出“热烈欢迎”的样子
只要来了,就是客人
只是杜伏威这个客人实在有些特殊,李渊当初是打进长安的,李密当初来长安是败军之将,而人家杜伏威既不是败军之将,也不是找你打架的,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客人,实在是不好招待
不好招待,也得招待,而且还得招待得比先前其他人要好。实在是难为李渊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