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打小闹

小打小闹 十月,仁多零丁入攻泾原路,死了
这个事情,咱们得细细地说
要说宋神宗心里最恨的人,估计非仁多零丁莫属。前面我曾引用了一份神宗给李宪的诏书,从这份诏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就能看出神宗对仁多零丁的极端仇恨。事实上,早在永乐城之战后,神宗就曾经给李宪下诏,命他秘密寻找可靠而且不怕死的人,生擒仁多零丁,如果生擒有难度,能将其斩首也行。当时神宗还特意强调,只要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银子官位大大的有
仁多零丁呢,永乐城之战的巨大胜利让他一雪前耻、扬眉吐气。在他眼里,宋朝人不过如此,没啥好怕的。此后的仁多零丁对于攻宋之事相当积极,经常亲自出马,指挥夏军攻城略地。前面述及的叶悖麻、咩讹埋攻大宋朝安远寨、塞门寨的战役,据说就是仁多零丁亲自谋划的
自己费尽心思计划的攻宋行动居然失败了,而且还损失两员大将,这使仁多零丁火从心头起,发誓要为叶悖麻二人报仇。这次他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仁多零丁果然不愧残暴之名,他率军进入泾原路后,开始大肆烧杀抢掠,不论是汉人还是归顺宋朝的党项人,他都不放过,一时宋朝平民伤亡惨重
之后,仁多零丁进围宋朝的第十六堡(宋朝的堡寨名,具体位置暂不清楚)
前面提到过,仁多零丁的打法是一种不要命的打法,他从不会在意手下士卒的性命,只会一味逼迫他们攻城,谁不拼命,他就要谁的命
这种打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效果明显,副作用也很大,会让手下的人心生怨恨,不会对这样的统帅有认同感。当这种怨恨超过一定的限度,无论怎么逼他们,他们也不会拼命的,甚至还会起来造主帅的反,当年张飞的悲剧正源于此
仁多零丁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他命手下全力攻城,结果手下早就受够了他,没有人愿意为这样残暴的主帅拼命,所以攻城都不给力。仁多零丁久攻不下,只好撤兵
这注定将是一条不归路
宋渭州知州卢秉早就探知到了仁多零丁的动向,他没有选择救援第十六堡,而是带兵直趋瓦亭(今宁夏泾源县北),命大将姚麟和彭孙驻兵于静边寨。此地乃是夏军撤退必经之路,在此设下重兵,西夏人基本就没跑了。所以当一切准备停当,卢秉很是自信地说了一句:“我就等着听捷报吧!
之后,仁多零丁果然带兵从静边寨经过,看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宋军
仁多零丁大吃一惊,下巴都快被吓掉了。他很疑惑:这些人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
西夏军队反应很快,他们采取了整齐划一的动作——逃跑,丢下了还傻站着的仁多零丁
不跑不行啊,对方分明是有备而来,这个时候还不跑,难道去找人家拼命?至于那个没人性的主将,谁还去管他
等仁多零丁反应过来,手下的人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
如果此时的仁多零丁想要逃跑的话,还是很有可能逃掉的,可他却放弃了。他叫喊着冲向了宋军,力战而死
光杆司令仁多零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世人,什么叫勇敢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或许他已厌倦了逃跑
宋朝元丰西讨的时候,他先败给了李宪,又败给了刘昌祚,每一次都是落荒而逃,颜面尽失。同僚的嘲讽、部下的不满、敌人的趾高气扬,这一切对于他这样一个出身高贵的党项人来说,真是比死都难受
永乐城一战,他仁多零丁向所有人证明,他不是一个只会逃跑的将军,而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恶魔
这一次,难道还要逃跑,丢掉自己好不容易才找回的尊严,再次回到以前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吗
不!绝对不能!宁可死在这儿,也绝不再逃
就让自己的生命在这里结束吧,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党项人的尊严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仁多零丁(相信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对部下太过残暴的统帅),但是他临死前的表现让我很佩服。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做到这样的人,真的不多
仁多零丁,是一个真正的铁血男儿。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