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宫易主

冷宫易主 “马邑之谋”失败后,汉武帝并没有放弃对匈奴的“武力革命”,相反,此时的国事和家事都差不多搞定了。陈阿娇被永远地打入了“冷宫”,他和卫子夫迎来了相亲相爱的幸福时刻。朝中唯一令他头疼的丞相田蚡也突然暴病身亡,免除了一大“心腹之患”。新上任的丞相薛泽“安分”多了,对汉武帝百依百顺。而御史大夫韩安国也是个识时务的人,他见主战已是“大势所趋”,也由“主和派”向“主战派”过渡。太中大夫张汤是在当年主审陈阿娇在后宫“厌胜之法”的法官,这一审就出了名,后宫上上下下数百人遭殃,牵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从此,汉武帝对“公正廉洁”的张汤更另眼相看。在马邑之谋后不得已之下处死了王恢后,张汤被直接升到了太中大夫一职。至此,朝中“主和派”几乎已销声匿迹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汉武帝为了“武力革命”的需要,还进行了积极的备战,具体表现如下
1.体系的建立。在边境上增派大量劳工进行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垒石为墙,栽树为栅。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这些防御体系的建立为日后打击匈奴做好了准备
2.军费的妙招。没有军费,怎么打仗呢?为了筹集军费,除了正常的“税收”外,汉武帝还突出奇招,对商人增加了一道“苛捐杂税”——交通税。交通税顾名思义就是“交通工具的运输费”,比如说你骑马要交“马税”,坐轿得交“轿税”,总之,骑马、坐轿是商人或者达官显贵干的事,增加这么一条税,无非是从富人那里剥一些“油头税”来。再加上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国家已是富裕至极,国库里堆积了大量的钱财和粮食。在汉武帝的努力下,军费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3.粮草运输的问题。要行军打仗,还得吃饭穿衣。为了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汉武帝又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开凿长安到黄河长达三百余里的漕渠。漕渠的开通,一来可以供运输粮食之用;二来可以作灌溉农田之用,可谓种粮、运粮两不误
4.强化军事的训练。针对匈奴作战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化军事训练和演习,同时从各地招募和提拔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将士作为军队的将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成为这批年轻俊杰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李广是汉武帝最为敬重的“前辈”的话,那么卫青便是汉武帝最为看好的“后起之秀”
光阴荏苒,“马邑之谋”很快就过去了五年,这五年汉武帝磨刀霍霍、“时刻准备着”,他主张的“思想革命”在这五年里早已全面实现了,一时间天下“儒风”盛行,好一个谦谦逊道的国风,现在该是他完成“武力革命”的时候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天,匈奴人沉寂了五年后,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对汉“侵略战争”。匈奴人一路烧杀抢掠,很快就攻到上谷(今山西省北部)
汉武帝这次没有丝毫犹豫,这正是检验他这几年“劳动成果”的时候,是机遇更是挑战,他马上派出了四路军马出来应战
第一路,领军将领:卫青。封号:车骑将军。出发地: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
第二路,领军将领:公孙贺。封号:轻车将军。出发地:云中(今山西西北长城南、河套东北)
第三路,领军将领:公孙敖。封号:骠骑将军。出发地: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
第四路,领军将领:李广。封号:骁骑将军。出发地:雁门(今山西右玉南)
按理说这四个将领中属李广资格最老,理应是他做“领军大元帅”才对,然而,汉武帝却作出这样的决策:后三路人马皆为卫青做策应。当然,这是委婉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后三路人马皆归卫青来管辖。汉武帝第一次正面同匈奴作战,便派出“后起之秀”卫青为主将,可见他用人的不拘一格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李广披挂上任后,便向一把尖刀一样直接插向了敌人的腹部,匈奴士兵闻风丧胆。真是名将一出马,效果就是不一样啊。这里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李广的生平事迹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