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舆论很给力

5、舆论很给力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到官员队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方式,但在武周政权时期,武瞾为了给人才们充分施展的机会,和不断巩固政权的需要,其选官制度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
科举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绝不仅仅是这些
如果说我们所理解的科举主要是选拔文官,那么武官是怎么产生的呢
唐初有很多名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通过从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而武瞾为了打造一支有文化、有思想、高素质、高水平的武官队伍,并实现建立与选拔文官一样的选拔武官制度,特地设立了“武举”考试。当时要想成为朝廷的一名武官,参加武举考试一共要过七关,分别为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也就是说除了武功高强之外,外部形象和自身素质也是考察的重点
说的通俗一点,比的是综合实力
如果你顺利通过“武举”的七关考试,那么恭喜你,你将和那些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们一样,成为了朝廷的官员,同样可以一飞冲天,光宗耀祖
当然,如果你科举考试没中举,武举考试也落榜,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关系,如果你执着的将做官视为实现自己价值的唯一道路,你可以向朝廷自荐,申请做官
而这种自荐的方式,也是武瞾的首创,名为“自举”
前边提到过武瞾设立的“延恩匦”,接受“自举”便是其中的功能之一。李世民在位时,曾经有意让人毛遂自荐,但被魏徵谏阻,他认为认识别人为智,认识自己为明,知人难,知己更难,打开自荐这扇大门,容易使那些浮夸虚伪的人有机可乘。结果魏徵的话让李世民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可否认,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尚且对“自举制度”的推行心存狐疑,而武瞾则一反先帝所为,大胆的令人自举,足见其气度不凡
如果你没有“自举”的勇气,也请你不要放弃努力,因为我们的女皇在怎样得到人才为我所用这一点上,是着实费了脑筋的。科举、武举、自举,三举之后还有试官制度
所为试官制度就是武瞾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搜寻人才,觉得合适的,武瞾亲自面试,通过考试的,可以临时出任某些官职,也就是“挂职锻炼”,任期内如果政绩突出,就会正式任命,如果政绩平平,则卷起铺盖卷回家
总之,武周政权时期,如果你是个人才,做官的机会很多,而武瞾也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究竟是不是人才,通过考试认定,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有些人才不是应试型的,就需要给他们以施展的空间,在实践中去考察,去衡量
如此看来,武瞾发明的这些选官制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实用价值
在武瞾死后半个世纪出生的陆贽曾经对武瞾的用人之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武瞾掌权后,“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卷,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以致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事实上,陆贽的话并不过分,武瞾从她执政伊始就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而且她还曾经在改元赦文中曾经说过求访贤才是治世之要务,并命令凡是九品以上的官员,州县的官员都要亲自举荐一名贤才。渴望人才之情,溢于言表
武瞾广开汲引之门,不及门第,不欺无名。甚至不避仇怨
重用上官婉儿便是其中最好的证明
自从上官仪被杀后,上官婉儿跟着母亲没入掖庭宫,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官婉儿逐渐展露出了善写诗文的天赋。有一次,武瞾忽然发现上官婉儿写了一首七言诗,在仔细阅读后,武瞾发现其诗文辞华美,酣畅淋漓,一下子引起了武瞾的主意,虽然武瞾读出了诗中有对自己的愤恨之情,但她并不计较,反而将上官婉儿召到自己身边,赐封昭容(正二品),协助自己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相当于贴身秘书
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儿被启用时,当时只有14岁。从此,上官婉儿对武瞾由仇恨转变成了拥护
不过,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正所谓成也武瞾,败也武瞾,上官婉儿能够在历史上留惊鸿一瞥,源自于她的提拔,但也正因为如此,上官婉儿也被迫的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