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腥清洗

4、血腥清洗 武瞾曾经说过,天子的责任,莫过于选材任贤,臣子的功劳,莫过于进献忠言。招收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放眼四海之内、山林草泽,希望本朝人才之多能够比得上强盛的周朝
有人说武瞾的这番表白,有些作秀的味道。而我并不这么看。事实上,武瞾的这些想法基本上都付诸了实际行动,从文人、儒生、孝子、贞洁者乃至勇敢善战者,无不在她的任用范围之内,这等于为当时各阶层的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使许多湮没无闻者能够跻到参与治理国家中来
当然,武瞾对于怎样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而正是她的这些发明创造在不经意间成就中国历史的诸多个“第一”
首先便是自创殿试先例
这是武瞾完善发展科举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前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详细说说我们祖先这项选拔人才的伟大发明创造,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
魏晋南北朝时代,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当时由于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底层人才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武瞾发明的殿试则是省去礼部试,亲自面试举人,有十分优秀的,当场任命官职
举人们通常将省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奋斗,因为过了省试,等于算是朝廷的候补官员了,想一睹皇帝的真容,那还得熬些资历。不过生活在武周政权时期的举人们肯定想不到,他们居然有机会直接接受皇帝的面试
载初元年(690年)二月十四日,武瞾在洛阳殿前第一次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殿试,全国诸多举人全都应招前来,由武瞾亲自面试。据史书记载,这场殿试经过了很多天才结束,而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外貌、学识、人品、德行、甚至连走路的姿态都一一考察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创先河的考试,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习惯于在书斋中舞文弄墨的举人们,当面对神圣的女皇时,可以想象心里是何等的紧张,这种考试打破了那种沉闷、呆板的做文章的考试形式,使选拔人才的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
同样也是对科举制度很好的完善和发展
在武瞾死后三百年的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赵匡胤在东京汴梁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殿试始为常制。后来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可以说,后来科举制度的之所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而流传了千年,并且让那些古代的读书人视为终生的奋斗目标,不能不说与能够让皇帝亲眼见见识到自身的才能有关,而一旦梦想成真便可一飞冲天、光宗耀祖
如此看来,武瞾十分理解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所以她充分给这些人机会,只要是人才,绝不埋没
虽然她不同于他们,抛开地位的尊卑而言,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断艰苦努力,从这一点来讲,她和他们是一样的
所以,她感同身受!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