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顺上台

乾顺上台 任得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咱以后再说,现在先来说说仁孝
史学界公认,仁孝在位的半个多世纪,是西夏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西夏的党项文化与汉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汉文化的发展速度,绝对是空前绝后。所以,讲仁孝时期的历史,绝对不能忽略文化这一方面。那么,对于西夏文化事业的发展,仁孝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仁孝绝对是西夏历代皇帝中最重视文化发展的一位,由于之前乾顺就比较重视文化的发展,仁孝才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西夏文化也得以藉此达到其辉煌的顶峰
还是用具体的事实说话吧,平定起义后,仁孝总算歇了一口气,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第一,他下令每州每县都要设立学校,把从前只有中央才能做的事情下分到了地方。此后,各州各县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入学人数激增,达到了乾顺时期的十倍以上
第二,他在皇宫之内设立小学(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学),设置教授(当然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教授),规定凡是宗室子孙,年龄在七岁到十五岁的,都要入学接受教育。仁孝还与皇后罔氏经常亲临小学,对这些宗室子弟进行训导,相当尽力
第三,设立太学。仁孝于西夏人庆二年(1145年)七月设立太学,以此网罗天下英才,培养后备干部
第四,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三月,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皆要立庙祭祀
这件事情不仅对于西夏历史来说是大事,即使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分量的。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儒学既然被如此重视,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自然也被后世所尊崇,自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历朝历代一直不断为他追封追谥。这里面追封爵位最高的大概算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的“文宣王”了。现如今,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无疑是把对孔子的追封追谥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要知道,此后的历朝历代对孔子的追封都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倒退,这里面最高的也不过是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所封“大成至圣文宣王”,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仁孝的这一行为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至少也是儒家历史上的大事
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之邦”的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而一直以崇儒之名誉于后世、标榜所谓“理学”的宋朝仅仅封孔子为“衍圣公”,想来倒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后世史学家对于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一事一直大加褒赞,即使是总喜欢拿有色眼镜看待西夏的明清史学家,对此也丝毫不吝溢美之辞,这充分说明,仁孝此举的确值得称道
除了以上讲到的这些,仁孝还在此后相继建立了科举制度,在太学外又建立内学,重新制定官方礼乐,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他把西夏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