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聪明反被聪明误

2、聪明反被聪明误 韩瑗和来济是三省之内的官员,属于宰相班子成员,但在当时的朝廷属于小字辈,李治除了有分化长孙无忌一派的意图,还有拉拢有生力量的意思,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国家未来的支柱,由此可以看出,李治当时并不想打击一大片,而仅仅是想将长孙无忌拿下
李治的设想是好的!可惜他的和解策略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宣告结束
显庆元年(656年)底,韩瑗忽然上书李治,为褚遂良鸣冤叫屈,当时褚遂良已经被贬出长安一年有余,为什么韩瑗忽然想起这档子事儿,并要上书皇帝呢
分析韩瑗上书的动机,有可能是受到长孙无忌的指使,虽然在永徽六年至显庆元年底,长孙无忌正在一心一意的编撰关于礼仪的书籍《显庆礼》,但我们绝对不能认为褚遂良的外贬意味着这位永徽年间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彻底收敛自己将权力归还皇帝,与世无争的关起门来著书立说。相反他认为随着皇帝对废王立武事件的渐渐淡忘,自己有机会卷土重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而重现永徽初年的大权独揽
事实上,长孙无忌错了
皇帝作为最高掌权者,最看重的就是权力,好不容易争取回来的权利,岂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不过韩瑗的上书并没有引起李治过分的敏感,李治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将韩瑗找来,心平气和的和他进行沟通,但韩瑗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赌气想辞职,李治坚决不许
君臣二人针对褚遂良事件并没有谈拢,这也意味着李治和解的策略宣告失败,韩瑗的上书其实是个信号,这意味着长孙无忌一派任然有活动的能量,皇帝如果稍有不慎,还会有被架空的危险
和解不成!那就彻底了断
显庆二年(657年)三月,朝廷忽然下命令把褚遂良的贬地从潭州改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关于这个命令事先是不是争得了皇帝的同意,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皇帝很可能不知道
仅仅过了三个多月,许敬宗和李义府上书弹劾韩瑗和来济,说他们之所以将褚遂良的贬地改为桂州,是因为桂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韩瑗和来济可能会和褚遂良图谋不轨。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记载说李义府和许敬宗是受了武则天的指使,不过我更倾向这两个人是受了李治的指使,这也反过来证明,变换褚遂良的贬地,李治并不知晓
可以说韩瑗和来济的做法,让李治找到了彻底打击他们的理由。具体做法是首先将褚遂良贬为爰州(今越南清化)刺史,终身不得再入长安。紧接着将韩瑗贬官振州(今海南岛南端涯城)刺史,两年后死于该地。来济贬官台州(今浙江台州)刺史,三年后改为庭州(今新疆天山北)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来济的结局有些悲壮。龙朔二年(662年),突厥进犯庭州,来济率兵抵抗,由于内心苦闷,他产生了以身殉国的想法,于是不卸甲的与敌人血战,最终战死疆场
来济用他的死证明了他的爱国之心,也证明了忠君和爱国根本就是两回事,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真不知道那个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治听到这个消息,当时会是一种什么表情
韩瑗和来济的倒台,让长孙无忌一派损失惨重,而一年后褚遂良的病逝更让长孙无忌一派再无还手之力,虽然这期间长孙无忌一直在编撰《显庆礼》,政治上并没有什么过分之举,但李治隐隐觉得自己的这个舅舅在身边始终是个威胁,因为他不知道未来长孙无忌会怎样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决定长孙无忌命运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