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后的阻碍

2、最后的阻碍 李唐宗室成员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叛乱已经过去,武瞾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当然她并没有忘记半年多前计划的那件事——祭拜洛水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武瞾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往洛水,漫长的队伍中有久未谋面皇帝李旦、皇太子李成器以及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队伍中各色的鸾卫仪仗让人目不暇接,各种羽扇、团扇、遮天蔽日,车辆、乘马、鼓吹、侍卫、宫娥身着鲜艳的服装组成一组色彩斑斓的人流,绵延数理,引来了众多百姓围观,可谓是盛况空前
洛水岸边,已经建起了一座高达的祭坛,坛上设立洛水神像。礼设之时,乐歌《昭和》声起
九玄眷命
三圣基隆
奉承先旨
明台毕功
宗祠殿敬
冀表深衷
用昌帝业
式搏淳风
《昭和》乐后是《致和》乐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
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
愿临朝祠兮降祯祥
在一片气势恢宏的乐声中,武瞾在众人的拥护下一直至坛前下舆,稍事休息后,便由宫娥彩女簇拥着徐步登坛,李旦和太子李成器随行而上,文武百官分左右立于坛下
站在祭坛上的武瞾忽然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虽然她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精心安排,但是当她身处这种颇有些神秘色彩的氛围中,竟然有些真的相信这是上天的启示
武瞾在宫娥的搀扶下缓缓的跪了下去,向着洛水神像拜了三拜
此时《显和》歌声起
菲躬承睿颜
薄德黍坤仪
乾乾尊后命
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
还淳化尚亏
未能弘至道
何以契明祗
祭拜洛水神像后,便是受图仪式。武瞾面对着神像并没有起身,她要用最虔诚的态度,完成整个拜洛受图地仪式
在受图之前,宣祝官首先宣读祭文,接着将案上的“天授圣图”(刻着字的那块石头),恭敬的捧在手心,然后移置新建造的受图亭中
至此拜洛受图仪式算是礼成
拜洛受图仪式是武瞾为自己通往最高权力制造的第一种舆论手段,从整个效果来看达到了武瞾想要的目的。因为仪式过后,“天授圣图”成了朝野上下议论的话题,种种离奇的传闻,蛊惑人心的说教,编织成一张神秘的,具有非凡控制力的大网。在这张网的笼罩下,人们的意识开始出现了一些奇异的改变,当皇帝不仅是男人们的事儿,女人照样可以穿龙袍,戴皇冠
因为这是天意,所谓天意就是天然合理
武瞾满意至极,但她觉得似乎还缺点什么。在她看来制造天意的舆论远远不够,她还需要借助一量,来彻底转变所有人的观念
这种力量的名字叫佛旨
笃信佛教的武瞾当然不会错过这种手段。不过在武瞾付诸行动之前,有人猜到了她的意图
领导身边总是不缺乏一帮时常揣摩领导意图的人
永昌元年(689年)七月,有法明等十余名僧人联名想武瞾进献了一部《大云经》,据传这部经书是后凉时期昙无谶所译,僧人们之所以要向武瞾进献这部经书,是因为其内容有两段经文谈到了女人当皇帝的事情
限于篇幅所限,我就不把原文罗列出来了。大意就是女人做皇帝不是个新鲜事儿,佛经上就有。而且女人不仅可以当皇帝还可以成佛
《大云经》的进献终于让武瞾从佛那里瞾到了女人做皇帝的依据,为了感谢那九位僧人,武瞾对他们大加封赏,其位之尊据说可以与当朝三品官员相比。后来在天授元年(690年)下令在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各寺都要珍藏一部《大云经》
既得“天意”,又领“佛旨,武瞾的两种制造舆论的手段,不经意间改变着所有人的观念,而武瞾登基当女皇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