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贺兰敏之

4、贺兰敏之 李敬业在扬州城越做越大
他已经立下誓言,要与武瞾血战到底。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得知武瞾剥夺了他的官爵,恢复了他的本姓“徐”,还掘了他的祖坟,劈棺鞭尸
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恢复了本来姓氏的徐敬业彻底放下了心中的负担,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率领大军,一步步的逼近最终的目标——洛阳
徐敬业本来有这个信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忽然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
徐敬业本来以为凭借着《讨武檄文》,自己振臂一呼,肯定会一呼百应,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率军走出扬州城时,只有楚州司马李崇福携山阳、盐城、安宜三县来降。最重要的是针对未来如何行军的问题,内部出现了分歧
魏思温认为既然打出的口号是匡复唐室,就应该全速进军直取洛阳。而薛仲璋则认为应该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首先南下攻取金陵(今江苏南京),因为金陵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然后以金陵为根据地,在挥师北进,进军中原
仔细分析两个人的建议,应该说是战略和战术的阐述
魏思温强调的是战术,而薛仲璋强调的是战略
两个人的观点都没有错,但是综合李敬业当时的实力,应该说魏思温的意见最可行,因为和朝廷军事实力对比,徐敬业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待朝廷做出任何应对之策,直捣洛阳
而金陵作为重镇,攻打一定会遭到顽强抵抗,如果一时不能攻取,可能会陷入朝廷大军的合围
仔细分析,优劣即分高下
但徐敬业偏偏选择了金陵
只因为一个原因,攻下金陵可以据地称王
在称王极大诱惑面前,徐敬业将兵马分为两路,一路由唐之奇率领,职责是保卫大本营扬州,一路由他亲自率领,首先攻取通往金陵的必经之地润州(今江苏镇江)
兵法云:用兵合则强,分则弱
徐敬业的失败在那一刻早已注定
润州距离扬州四十八里,刺史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虽然叔侄二人很多年没有来往,但在徐敬业看来,凭借叔侄这种血缘关系,拿下润州应该不成问题。事实上徐敬业在到达润州之前,曾经给叔父修书一封,希望叔父能够和自己站在一条战线,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李思文一口回绝了他
因为李思文是个正统观念很深的人,何况自己干好了还会有升迁的机会,毕竟自己现在的身份没有必要将脑袋别在裤腰带里去干造反的买卖
处境不同,决定了想法不同
遭到回绝的徐敬业不在顾及其他,率领数万大军全力猛攻润州,李思文虽然忠心可嘉,无奈兵力少的可怜,抵抗没多久便兵败城破
润州被攻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城,武瞾随即命令李神通之子李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扬州行军大总管,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润州平叛
魏思温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
面对李孝逸三十万大军的到来,徐敬业心中很是没底,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决定撤出润州,回兵江北,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高邮(今江苏扬州西北),同时命令弟弟徐敬猷进驻淮阴(今江苏淮安),部将韦超、尉迟昭屯兵都梁山(今江苏盱眙都梁山),三路兵马摆开阵势,准备与李孝逸拼一场阵地战
事实证明,徐敬业的部署完全错误
李孝逸在进入江苏后,先锋部队在临淮(今江苏泗洪)首先与徐敬业接战,由于初来乍到,加上轻视的因素,先锋部队接连受挫,这让李孝逸有些胆怯,于是他打算就地安营扎寨,暂停进军
为此,遭到了参军魏元忠的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徐敬业起兵虽然势大,但在当地的群众基础很薄弱。而且太后是出于信任,才将平叛的重任交给李孝逸,如果长时间没有结果,太后一定会给李孝逸安上个畏缩不前的罪名
李孝逸是个聪明的人,充分继承了父亲当年作战时的灵活头脑,他接受了魏元忠的建议,率领部队首先向都梁山发起了进攻,部将马敬臣出战告捷,斩尉迟昭于都梁山
李孝逸终于尝到了甜头,但都梁山依然有韦超把守,李孝逸明白现在还未到高兴的时候,而且部下对于是继续进攻都梁山,还是选择下阿溪、淮阴作为进攻对象有着不同意见,现在摆在李孝逸面前的是如何决策的问题。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