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韩信之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十章 韩信之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一次废立太子,刘邦面对大臣们“众志成城”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架子,坚持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周昌的笑语中顺水推舟地宣告废立太子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但此时因为箭伤复发而感到来日不多的刘邦,看着整天梨花带雨的戚姬戚美人衣不解带地守在自己身边,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凭着吕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吕后仗着皇后和新皇帝他妈的双重身份,戚姬便会如同一只蚂蚁一样任她蹂躏
迫不得已之下,他决定再次更换太子,以确保他最爱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后不受一点点伤。于是,顺应形势的需要,第二次罢免太子大会马上举行了
会议主持:刘邦(带病主持,敬业精神堪称典范)
参会人员:朝中重臣(大抵是封王封侯的重量级人物)
特邀嘉宾:张良(难得他这次还愿意出山)
严禁参会人员:吕后
会议一开始,刘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会议的中心议程摆在大家面前:废立太子
刘邦是这样阐述他废立太子的理由的:太子刘盈生性柔弱,哪里有一国之君的阳刚之气?朕决定把太子改换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起发言:陛下万万不可废掉太子。随后大臣们的发言跟第一次废立太子的发言别无二致:什么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什么刘盈心慈仁厚将来是个明君,什么大秦王朝就是前车之鉴。总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立太子
对于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在会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计,所以与会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张良请来了,他想利用张良在朝中的威信来助他一臂之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当刘邦向张良投去询问的眼神时,张良居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一事。这差点没气得刘邦吐出血来
即使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想让他的女人失望,他一口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要废掉太子。众臣们眼看他们的建议刘邦竟熟视无睹,他们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了
读者朋友看到这里,定然会以为将会演变成一场新版的“刘邦舌战群儒”的故事来。但此时一个人的出现,让这一幕推迟到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才上演。这个人就是太子太傅叔孙通
叔孙通虽然满腹经纶,但和周昌一样,也不善言辞,因此,会议开始后,他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眼看刘邦来软的不吃,干脆就来硬的了。他刷地拔出剑,顿时剑光闪闪,寒气逼人
就在群臣们吃惊的时候,叔孙通并没有把刀架到刘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与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动乱而败亡,不如臣这就先去一步吧!
废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案来了。刘邦没辙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孤掌难鸣”这句话的深切含义,于是他最终只好妥协了:罢了,罢了,废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刘邦第二次废立太子的事就这样草草收场了,结果是刘邦和戚姬再度失败。而这也是戚姬最后一次反击吕后的机会。从这以后,戚姬只能希望刘邦能长生不老,永远也不要死去,否则……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
善解人意的刘邦自然察觉到了戚姬的忧郁,于是在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而眼睛却哭肿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他有感而发,吟出了千古佳句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当年项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爱妾虞姬听后,跟他对了一首:“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毕,虞姬来了个一剑穿喉。可以说虞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她忠贞勇敢的同时,也使他避免了随着项羽失败后,落入敌手可能会出现的惨剧
而此时已明明知道“前途凶险”的戚姬并没有像虞姬一样,在刘邦面前来个大殉情,成就一个烈女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戚姬被吕后折腾得不成人样子的“人彘”事件,让她受尽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这是后话,这里暂不多提。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