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不相信眼泪

于阗不相信眼泪 应该说马防在西征中的演出是马家最为出彩的表演,而马防之所以敢于压在耿恭头上“出彩”,那是因为马太后驾崩后,束缚马氏家族的缰绳勒断后,马家子弟像脱缰之马开始狂奔的结果。狂奔是好的,但如果是盲目狂奔,总有马失前蹄的一天。此时马家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马家,马太后去世后,顺阳侯马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掌舵马家的“大哥大”,但问题是,马廖虽然正直公道,但性格天生仁义宽厚,跟“木头”这样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这样的人适合当温顺的长者,而不适合当带头大哥
正是因为他的仁义宽厚,不能有效地约束马家子弟,很快便成了“傀儡大哥”。马家子弟全都不听他的调遣,仗着马太后这尊佛的光环,仗着汉章帝刘炟的宠爱,原本礼让谦恭的马家子弟个个变得目空一切,骄傲奢侈,不可一世
具体表现在:除了马廖能苛守马太后的教诲,人在官场走,总也不湿鞋外,马氏三兄弟的另两位重量级人物马防、马光兄弟马上变了,变得贪财好色,他们两人很快拥有财产无数,宫女无数,豪宅无数,食客无数。据说马防还另辟蹊径地想出了生财之道,对羌人、胡人征收赋税——以国家名义收,以个人名义用,一句话假公济私,赚得钵满盆满
眼看马家子弟在迅速成纨绔子弟,马廖的好友、时任校书郎杨马以书信的形式对马廖进行了友情提示
然而,老好人马廖见了书信后,认为杨马这是小题大做,只是口头“警告”了一下马家子弟,并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和方案对族人进行约束
凡事有因必有果。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话一点儿也不假。马家人为所欲为,杨马看在眼里,朝中文武百官看在眼里,天下百姓看在眼里,汉章帝刘炟也看眼里,痛在心里。是啊,当初他决定重用外戚,纯属心里本能的一种感恩行动,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回报自己的养母,希望以这种方式取悦三个“木头舅舅”,希望自己的一生能不留遗憾。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刚开始刘炟对马家的所作所为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马家子弟越来越嚣张,越来越无法无天,一点一点地蚕食了刘炟的耐心,一点一滴地挑战着刘炟的底线。羔羊也有愤怒的时候,终于,刘炟发飙了。他开始三番五次地对马廖进行谴责,眼看谴责无效,刘炟开始了心底流血的“撤恩”之旅,对马氏子弟非但不再奖赏,而且该收权时就收权,该处罚时就处罚,该限制时就限制。总之,一句话,当年恩情早已随风而逝,取而代之的是无限怨恨和懊悔。如果此时马家子弟能及时悬崖勒马,说不定还能博得刘炟回心转意,重新宠爱他们。然而,眼看马家越来越失势,马家一位年青俊杰挺身而出,以雷霆之势想力挽狂澜,重塑马家的辉煌,这个人便是马廖的儿子马豫
然而,都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时任步兵校尉马豫的出现,非但没有改善马家和刘炟的关系,反而进一步磨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马豫的出发点是好的,见马家大有一落千丈之势,很是着急,于是,他开始干一件事——四处进行投诉,强烈表达怨恨和不满,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英雄气概
很快,马豫的超常规行为,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自重才能得人重,自轻自然被人欺。此时朝中文武百官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已经察觉到了刘炟对马家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很快,弹劾马豫的信笺便如雪花般飞到了刘炟的办公桌前。发展到最后,连马防、马光兄弟的“光荣事迹”一块儿进行了揭发
面对这样的集体上访事件,刘炟愤怒了,他虽然不忍心对马家处以极刑,但还是来了个“一窝端”,大手一挥,说道,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
被全部罢除官职的马家势力就这样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但不管怎样,能保全性命“全身而退”也算是刘炟格外开恩网开一面了。值得一提的是,马豫在随马廖离开洛阳时,半路被刘炟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投入狱中受审。木头人马豫这一回终于像木头一样强硬了一回,拒不招供,最后竟活活惨死于严刑拷打之中,落得“英烈”的美称,也算是为虚度的一生增加了一儿点色彩,从而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