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突厥的崩溃

2、西突厥的崩溃 李治身体很不好
除了头晕目眩,饮食日渐减少之外,他的视力也是急剧下降。有时走路都必须要人搀扶。因为有病,李治这些年已经很少参与朝廷的具体决策事宜,全都有武瞾协助他来处理朝廷的事务。这位“宽仁孝友”的皇帝虽然称不上是大有作为之君,但他基本上维持了贞观盛世之后的强盛国势,算得上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如果李治的身体再健康些,相信他会有更大的作为
可是随着自己渐渐老去,李治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了,这些年他深深的感到武瞾绝非寻常女流。她的政见、处理国事的能力都是颇为卓越的。一方面李治为有这样一位贤内助而高兴。但当他看到武瞾那强烈的权势欲和千方百计的打压异己的时候,李治却也不无担心
李治虽然性格柔弱,但他并非是个没有头脑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想到了,如果照此下去,他百年之后,究竟谁会是这个帝国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都未可知
李治曾经为了不使自己身后李唐王朝改姓而努力过,他想废掉武瞾,但却失败了。而随着武瞾羽翼的日渐丰满,他有些服输了,在加上病痛的折磨,李治开始想彻底的让权,由武瞾独掌国政,而自己图个清静,安享晚年
有时候我们常说,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却犹如囚徒一般,李治没有勇气抛开一切实现自己心中所想,因为他还要顾及朝臣的感受,让一个女人来决定帝国的命运,这是史无前例的。这等于毁掉了祖父、父亲辛苦开创的基业
所以,李治首先要做的是试探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李治将心中的打算含蓄的告诉了几位宰相,话还没说完,就立即遭到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郝处俊的强烈反对
郝处俊给出的理由是:大唐帝国是李家开创的,陛下百年之后,也应该是李姓子孙继承帝业,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赠予外姓的,这根本不合乎法则
郝处俊之所以敢于直言,是因为在诸多宰相中他是最受皇帝信任的,而他说的话也确实合情合理,所以他说完后,李治开始否定自己最初的想法。而其他的几位宰相同样站在郝处俊这边一起反对李治的想法,李治听了几位宰相的话后,决定放弃自己的决定,不在考虑让权给武瞾,决计禅位给太子李弘
李治现在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彻底断送了李弘的大好前程
李弘是李治和武瞾生的第一个孩子,显庆元年被立为太子。性情仁孝,谦和有礼是他最大的特点。除此之外,李弘还颇具文采,显庆四年李弘和太子宾客许敬宗、右庶子许圉师等人编撰了一本汇集古今名文的书,取名为《瑶山玉采》,那一年李弘只有六岁
随着长大成人,李弘到了监国的年龄。这几年李治和武瞾每次出幸东都洛阳时,都留下李弘监国。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未来的皇位非李弘莫属,但他却偏偏和一个人起了矛盾
这个人正是她的母亲武瞾
武瞾是不怎么喜欢李弘的,因为她认为李弘过于因循守旧,缺少干练的作风和进取的勇气。这一点他到是和父亲李治有些相似,而和武瞾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当然矛盾的聚焦点并不完全在这里,关键的一点是李弘不大支持母亲参与朝政,认为这样有失于礼
这当然和武瞾积极争取权力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所以母子二人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
如果说在李治准备禅让给李弘之前,母子二人的还仅仅在于性情不合的话,那么当李治做出禅让的决定后,对于武瞾来讲,这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而和儿子的关系也最终演变成了政治上的对立
问题就这样尖锐的摆在了武瞾面前,李弘即位意味着她这些年来雄心勃勃的理想就要付诸东流,她绝对不满意走向那个宝座的背后,充当一个位遵而无权的太后
有人说武瞾从14岁进宫开始就有当女皇的野心,我认为这是纯粹的扯淡,因为人在不同的的境遇下想法是不可能超前的,在我看来,武瞾决定向女皇的宝座迈进的,时间应该是在李治决定禅让李弘皇位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李治已经病入膏肓,而武瞾的手中已经拥有了接近于皇帝的权利,而当时李弘的政治头脑还真无法和她母亲相比
当然,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武瞾心中那嗜血的权利欲
要在这个由男人掌握的世界中立足并进而控制这个世界,便非要具备超乎常人的冷酷不可
李弘,如果你和我在权力的角逐中遭遇,即使你是我的亲生儿子,同样也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
除此之外,无他!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