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柔克刚 衣锦还乡

第一章 以柔克刚 衣锦还乡 众所周知,自西周以来,对中原最大的外患便是来自北边。汉时,匈奴更是一直南下,侵入中原,“掠谷草”。他们来无踪去无影,给中原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建国之初也是雄心勃勃,想给匈奴一点儿颜色瞧瞧,结果却出人意料,刘邦在白登山颜面尽失,被困七天七夜,才靠陈平的巧计脱险。从此,刘邦对匈奴产生了“畏难”情绪,再也未对匈奴有大的动武之举。此后到吕后执政时,匈奴嚣张到以赤裸裸的情书进行“调戏”,但吕后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直到西汉时,汉武帝打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决定用武力对匈奴进行回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屡破匈奴,后来由于接连遭到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匈奴日渐衰弱,开始日暮西山
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暴乱,五位单于并列称王,演变成了相互残杀。从此,原本衰弱的匈奴变得四分五裂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在内战中惨败的呼韩邪单于率众归汉,南徙阴山附近,成为南匈奴。而留居漠北故地的部分,则称为北匈奴,他们袭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商队,威胁西域各国,继续与汉朝为敌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奋起一战,在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中亚)都赖水边大破北匈奴主力,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再次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然而由于汉哀帝到王莽新政时,朝中内乱不断,北匈奴各部又趁机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重组。与此同时,还在雁门、云中一带扶植起了卢芳伪政权,目标直指中原
刘秀建立东汉后,百废待兴之时,边境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北方,有剽悍无比的匈奴;东北方,有放荡不羁的鲜卑和乌桓;在西部,有胆识过人的羌人;在南方,有英勇善战的越人和苗人。此刻的匈奴虽然无法与最鼎盛时期的冒顿单于时代相比,但他们却巧妙地选择了联合之路,与羌人、鲜卑、乌桓等新兴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掠夺汉朝的地盘和财物。其中,乌桓部落的基地,又紧邻边塞。如果早上他们从自己的基地出发,晚上就能够抵达汉朝的沿边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等五郡,所以乌桓动不动就来个“边塞五郡一日还”。因此,边塞五郡很受伤,到后来竟然变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萧条之地
面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掠扰,刘秀不出招不行了。于是,建武十七年,刘秀任命前征虏将军祭遵之堂弟、襄贲令祭肜为辽东太守。建武二十一年八月,刘秀派马援及谒者(礼宾官)分别修筑城堡要塞,逐渐恢复郡县,在有些地方虚设太守、县令,招揽移民,以充边塞。同时,马援还想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在进行各项修复工作的同时,精选出三千骑兵,夜出高柳,准备袭击乌桓的大本营。然而,事实证明,乌桓的哨兵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汉军的行踪,在不明敌人底细的情况下,他们没有积极组织应战,而是选择了“不羞遁走”。结果可想而知,马援到达乌桓大本营时,早已人去营空,一无所获,只得无功而返
如果说乌桓学到了匈奴人的逃跑精髓,那么鲜卑的骨子里就流淌着匈奴人的剽悍。在乌桓人逃的同时,他们却组织一万余骑兵进攻汉朝的辽东郡。辽东太守祭肜智勇双全,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在这个荒凉之地磨刀霍霍多时了,只等和鲜卑等蛮族进行大决战。面对主动送上门来的鲜卑人,祭肜说了一句“来而无往非礼也”,率领数千精兵强将迎敌。两军交战,只见祭肜身先士卒,率先冲向敌军,汉军士兵大受鼓舞,如狼似虎地紧随其后,结果,剽悍的鲜卑骑兵被汉军的气势所慑,被汉军杀得落荒而逃。汉军一路追杀,鲜卑军竟然死伤过半
逼走了乌桓,赶走了鲜卑,还有个“难剃头”匈奴。此时的西域车师前王国(新疆吐鲁番县)、鄯善王国(新疆罗布泊畔)、焉耆王国(新疆焉耆县)等国,因为不堪西域莎车王贤骄傲蛮横的赋税重负,纷纷派出王国的太子到汉朝充当人质,并且向汉朝进贡金银珠宝等,目的只有四个字:寻求保护。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面对西域的动荡局势,刘秀也彷徨无计。结果西域各国一顿相互残杀后,最终化零为整,统统归顺了强大的匈奴
随着莎车、鄯善、龟兹诸国的归附匈奴,汉朝在西域的领地一夜之间化为了乌有,什么叫沧海桑田,可见一斑。正当刘秀对匈奴发出“撼天下易,撼匈奴难”的感慨时,南匈奴来汉朝“请降”了,这对刘秀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意外之喜。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