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命的匡复

3、短命的匡复 直到被下狱的那一天,来俊臣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谁在背后给自己拍了黑砖,不过武瞾最初并没有想置来俊臣于死地,她的内心很矛盾,毕竟这么多年来,在所有酷吏中,来俊臣是为自己出力最多的,虽然狠毒,但说实话对武瞾确实是死心塌地
可是虽然武瞾内心很矛盾,但当来俊臣被下狱的消息不断传开后,要求处死来俊臣的奏疏犹如雪花般的飞到了武瞾的面前,都说众意不可违,坦白的讲,对酷吏政治她真的想迅速终结,但对来俊臣个人,她确实有些不舍
如果照此下去,来俊臣虽然不能在为所欲为,但或许还可以保住性命,但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将来俊臣彻底推向了万丈深渊
说起来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当时他的官职是明堂尉,也就是专门管理明堂一切事务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吉顼
在我看来,来俊臣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从前最不重视的那些小人物,居然会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据史书记载,吉顼虽然官职不高,但却“阴毒敢言事”,从品质上来说,其实和来俊臣很相似
而最终让武瞾下定决心除掉来俊臣,起源于武瞾和吉顼的一番对话
一天,吉顼为武瞾牵着马在明堂里观赏,武瞾问吉顼:“如今朝廷有什么动向吗?
“其他的倒没什么,就是对陛下迟迟不判来俊臣死罪而议论纷纷。”吉顼回答的很直接,也很干脆,说完后像没事儿人一样继续牵着马往前走
“朕知道,来俊臣于我有功,我必须要谨慎对待啊!”武瞾叹了口气说道
“以前于安远说李贞要谋反,后来李贞果真谋反了,于安远这么有功劳的人,到现在为止也不过当到成州司马,来俊臣作为三品大员,太后这么信任他,他还结交不法之人,收受贿赂,陷害忠良,简直是国家的祸害,我觉得不值得同情。
吉顼一边说着,一边牵着马继续往前走,他说的话似有心,又似无心
无论如何,这一次吉顼的话让武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来俊臣对武瞾个人的功绩,和他现在对整个国家的危害,武瞾的心中现在又一座天平,天平两端之间,武瞾发现来俊臣对国家的危害远远重于天平另一端那份对自己的功绩,现在连一个小小的名堂尉,都对来俊臣产生了极大的怨恨,更何况那些支撑武周政权不断延续的朝廷大臣
而前边那些雪花般的奏疏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武瞾已经下定决心
而此时吉顼依然牵着马往前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三日,来俊臣被处斩,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已经等得迫不及待的民众一拥而上,挑出眼珠,剥下面皮,开腹掏心,最终将来俊臣的尸体剁成泥浆
在当天,长安城内流行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从今天开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来俊臣的死,标志着武周政权时期酷吏政治的结束,虽然此后酷吏依然存在,但却不再风光
武瞾下定决心处死来俊臣,即是对酷吏的宣判,也是其政策改变的宣言,因为政治的需要她重用酷吏,同样因为政治的需要,她又毫不手软的将酷吏们一个个的送进了坟墓,她借助酷吏之手消灭了政敌,现在她需要酷吏这些鹰犬们的头颅来平息怨恨
对于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来讲,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群嗜血的投机分子,同时又是“官场上的特种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为武瞾实现内心的权欲而充当马前卒,从而完成在正常人看来有些心理变态的任务
残忍是他们的本性,杀戮是他们的手段,看到被自己诬陷的人在临死前的痛苦状,他们变态的感受到了快慰,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一切都只能盛极一时,而最终他们都逃不过上天的惩罚
在知道人们争抢恐后的践踏的来俊臣的尸体时,武瞾坐在皇帝宝座上,却不断回味着自己高明的权术,然后她下诏痛骂来俊臣祸国殃民,下令将其灭族
但是,武瞾同时也明白,终结了酷吏政治这只是个开始,深宫的帷幕之内,雄才大略的女皇已经开始筹划治国安邦的大计。
第八章 励精图治 如果不是囿于某种偏见,如果不是出自狭隘的政治需要,大凡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较为公正的结论:武瞾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人,她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以令人惊异的谋略击败强大的敌对势力,还表现在她对人才的利用上,她能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笼络在自己的周围,为巩固自己的皇权而效力。前边说过的酷吏不过是武瞾用人的一种类型,他们是一群卑琐小人,或许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人才,这些人限于价值的局限性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权利,而只是一种单一的使用价值,待价值失去意义之时,便被武瞾如弃敝履般的抛弃
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真金不怕火炼的,能够长盛不衰立足的,是那些国之栋梁
武周政权不仅仅只有酷吏的残忍嗜杀,更有武瞾的励精图治和贞观之治后大唐一步步走向中国历史巅峰王朝的坚实烙印。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