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死网破

鱼死网破 李陵投降,汉武帝愤怒,李陵的家人遭殃,陈步乐自刎,朝中的大小官员的反应也是各有千秋
身在朝廷为官,伴君如伴虎,要想升官发财、青云直上,就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溜须拍马
也正是因为这样,最初,当李陵率军在匈奴如入无人之境、“捷报”如雪花般传来时,群臣纷纷上奏祝贺,左一句恭喜皇上,右一句贺喜皇上,大有喜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之迹象;而当李陵陷入困境孤军挣扎时,群臣的嘴巴像都被贴上了膏药,都三缄其口,不言也不语,形势不明朗,言多必失,处于观望状态的他们选择沉默是最明智的选择;最后李陵兵败投降,汉武帝愤怒,群臣们马上枪口一致对外,纷纷上书痛斥李陵“叛国叛民”的举动,大有用口水就把李陵淹死之气势
群臣们的首鼠两端和见风使舵让一个人感到非常愤怒,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下面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司马迁的个人简历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司马迁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龙门。据说司马迁家族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学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司马迁六岁时在故乡读书,他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太史公自序》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司马迁十二岁。他随父亲到京师长安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是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是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十九岁的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其他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与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四十二岁,他以太史令身份,与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29.53天,一年一岁的日数是365.25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秉父遗志着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但在李陵投降这件事上,这个原本“两耳不闻朝中事、一心只为写《史记》”的“书呆子”,这个原本一直选择“沉默是金”的司马迁却来了个“沉默是惊”,此时却再也坐不住了,他平地一声雷,“刷”地就站起来了,然后选择了为李陵申辩。他的话堪称经典,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归纳起来如下
1.李陵的为人。对父母孝顺、对妻儿重情、对士兵恩信。不像有的人稳坐后方,拥妻抱子,吃香的喝辣的,不思前方战场的凶险,反而信口雌黄
2.李陵的胆识。敢作敢为真英雄。只带区区五千步兵,敢于深入匈奴,虽身陷囹圄,也不畏缩。数次抗抵住数万匈奴士兵的围追堵剿,非是夸夸其谈、不当家不知油盐贵的人所能体会的
3.李陵的勇猛。在逃亡的过程中,以少于敌人数十万的人马屡次打得强悍的匈奴人抬不起头,匈奴单于也差点丧了命,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仍然进行最后拼死一斗
得出的结论是:古代的名将,不过如此也
应该说司马迁分析得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但汉武帝马上就提出了反驳:“既然如此,士可杀不可辱,李陵就不应该投降匈奴,这样不但给他自己抹黑,更是给我大汉抹黑啊。
“以臣之见,李陵并非真心投降,而是在走投无路之下,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他一定会在等待机会,再回到陛下身边,为我大汉效力。”司马迁喃喃地道
李陵投降是为了“卧底”,汉武帝脸色如猪肝,他认为司马迁一定是李陵的同党,隔了半晌,说了一句话,一句简洁而有力的话,一句从此改变司马迁一生的话
对不起,司马迁先生,牢里有请。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