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 话说刘邦说走就走,连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不留,只留下陈平望着满脸横肌的樊哙直发呆。当然他此时的眼神中并非少女般的含情脉脉,而是笼罩着浓浓的忧愁。对于他来说,刘邦这个顶梁柱突然倒下后,他该不该再按刘邦的圣意办事,取樊哙的人头回京城呢
当然,陈平不是傻子,刘邦还没死时,他就打定主意只抓住樊哙,而不是就地砍了他的头以绝了刘邦的“后悔之路”。思来想去,陈平最终作出决定:火速回京
原因很简单,刘邦死后,大权一定会落在吕后的手上,而吕后的心狠手辣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及时回京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向吕后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紧跟着刘邦去赴黄泉之路的就是他陈平了
于是乎,接下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囚犯樊哙非但不像一个囚犯一样关在木枷里,享受非人的折磨,反而是坐在宽大的马车里,一路吃香的喝辣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完全像在旅游观光一样
这样的囚犯谁都想当啊!面对陈平的“格外恩典”,当时樊哙还不知道刘邦已死的消息,所以对陈平的通融很是感激。可以说,陈平通过一路的小恩小惠已顺利求得了樊哙的“谅解”了(樊哙那是啥人物,他虽是奉命捉拿,但谁也得罪不起啊)
那么接下来就该面对吕后这一关了(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一关)
当然,想见吕后还没那么容易,因为还没到京城长安,此时他已接到新诏书了,内容很简单:命他和灌婴去守荥阳
其实这是刘邦临死前对吕后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后,防止吕后颠覆刘氏江山的绝招。事实上也证明刘邦就是刘邦,这一招究竟有多绝,大家看到后面就会知道的。于是陈平在去守荥阳还是去京城问题上又面临左右为难的选择
关键时候陈平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他没有犹豫多久,他马上决定“违令”,先回京城去摆平樊哙这件事再说。他明白,他虽然是奉刘邦之命去抓樊哙的,但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现在如果不及时回京到吕后那里消除“误会”,那吕后一旦生气,后果是很严重的。而守荥阳,现在有灌婴在那里,已无什么大碍了。所以他作出了抗旨入京的决定
按理说,到了京城,吕后已是近在咫尺,陈平应该马上直奔吕后的后宫去“解释”该“解释”的才对。但陈平却没有这么做,以他的聪明才智,他知道如果直接就去找吕后解释,事情只会越描越黑。本来是无辜的他,最后变成“罪魁祸首”也是极有可能的事。那他进京后,该做什么呢
卢绾用积蓄了几十年的泪水来了个一次性大决堤,结果顺利地阻止了樊哙的追击,也许陈平从这里得到了启发,他也来了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是,陈平选择哭的地点大有讲究,那就是刘邦的灵柩前(请注意这个地点至关重要)
地点选好后,接下来陈平就要充分发挥他哭的天赋了,他左也是哭,右也是哭,上也是哭,下也是哭,泪水就像断线的珠子,总是掉个不停(天生当演员的料啊)
当然,如果只是哭,那动作太单一了,还不足以产生强大的效果,于是陈平在哭的同时手脚也不闲着,在阵阵哀乐声中,他一会儿跳慢三,一会儿跳快四,一会儿又表演“磕头功”……陈平这些随意发挥的招式虽然显得很不成“体统”,但效果却是显然易见的
而躲在暗处的吕后却犯难了,她心里那个急啊,如果不是身份不允许,她真想从帷屏后的厢房里出来劝阻陈平。好不容易熬到天快黑时,陈平终于离开了。也许是吕后怕他第二天还会来“哭刘邦”,一大早就传见了他。本来陈平是急着自己亲自去找吕后,而现在经过这一哭,居然使得吕后来找他了。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两人见了面,陈平是这样说的:先皇死了,此正值不安之际,臣恳请皇后,让臣来守卫内宫,保卫皇后的安全工作。陈平之所以违背刘邦的意愿,不去和灌婴去守荥阳,而申请留在宫中,这是权宜之计,原因有二
1.感动吕后。事实上吕后也的确很感动了。对她来说,从昨天看陈平的大哭,到今天的贴心话,心里很快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大忠臣啊!都说女人经不起温柔的灌溉,果不其然,吕后马上对陈平充满了信任
2.防止吕媭向吕后进谗言。这个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前面已经提到,吕媭的丈夫樊哙是被陈平抓起来的,对于一个小心眼的女人来说,她自然会对陈平记恨在心。她一恨陈平,自然就会到吕后那里去告状了。如果陈平不能先在吕媭还未出招时就摆平吕后,到时候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面对陈平的请求,吕后显得很大度,表示可以考虑考虑。“考虑”虽然是个中性词,但对陈平来说,无疑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般踏实了许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