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摆脱危机

2、摆脱危机 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
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
雕鞍薄晚杂尘飞
虽然这首诗所描绘是三阳宫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显露出武瞾充沛的游兴和愉快的心情。但也反映了在女皇的精心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的胜景。其中“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这两句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武瞾对均田制巩固实行以来的大好形势的赞美和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武瞾励精图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强化均田制的实行
那么何为均田制呢
自东汉末年形成的士族地主集团大肆吞并土地广置田园,而农民们失去土地后转而依附在地主的庄园里劳动,便不再向国家纳租税,服徭役。这样一来使得国家应得的税收成为地主们的私有,长此下去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这种状况从汉末将近持续了300多年的时间。一直到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制为止
所谓均田制就是以计口授田的办法把国家掌握的土地租给它的赋税承担者。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士族地主的势力,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也多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颁行,到隋朝为止一直沿用
隋朝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乱,土地无人耕种,荒地连成一片。唐朝建立后,土地荒芜的现实情况一度让李唐王朝陷入窘境。武德七年(624年),李渊颁布了一道关于均田的法令,规定丁男(二十一岁成丁)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满十六岁叫中男)赐田一顷,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还要归还政府,另外分配给他人。老男(六十岁以上)及残废授田四十亩,寡妇授田三十亩,如果是户主外加二十亩。此外,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授永业田五百亩至一万亩,立有战功而授勋的,可以按照勋级高低授勋田六十亩至三千亩
这个制度一经实施,立即让李唐王朝重新焕发生机。此后,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全都遵循高祖李渊颁布的这个制度,一步步的使大唐帝国逐渐走向强盛
不过,在武瞾执政的时候,均田制实行的形势并不乐观,由于唐朝初年高官贵族土地封赐过多,造成普通的农民受田不足。其次便是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当时由于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情况下允许买卖,无形中就为豪强的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致使大批农民的耕地转变为官僚地主的田庄
大量的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又缴纳不起名目繁多的赋税,只好走上了逃亡的道路。其中有一部分人逃到政府控制较为薄弱的山区,时间长了就逐渐转变为“匪”或者“盗贼”,公然和朝廷对抗
武瞾执政时,基本上就面临上述这种情况。在耳闻目睹均田制受到破坏,武瞾常常为之费神,为此她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并且向地方官了解诸州的土地、生产、人口等相关情况,作为她制定政策的依据
随着对各地方情况的逐渐了解,武瞾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巩固和维护均田制的实行。她下令无论是永业田还是口分田,一律禁止豪强士族进行抢占,违者严惩不贷。并且规定无论是永业田还是口分田一律禁止买卖,违者给予重罚。对于已经兼并的土地,朝廷予以没收,这个法令一经推出,对士族豪强是个沉重的打击,至少不敢明目张胆的实行土地兼并
除了重新整合土地资源之外,武瞾还下令让逃亡的农民返乡,称之为“括户”。武瞾采用引诱、恫吓等多种手段使这些人复归户籍,重新分配给他们土地种,向他们再收税,然后再把籍外占田和剩田重新收回,使国家保有一定的土地,以便随时分配给无地的农民。而有的地方人多地少,能够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很少,武瞾便免除得到土地少的农民的赋税,让他们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并由国家出资帮助农民迁徙,这就是所谓的徙狭就宽的“乐迁”政策
武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均田制这种制度重新发挥出它应用的作用,同时也使大唐帝国阔步向前,继续书写着盛世的传奇篇章
武瞾的最大理想是要使“天下人不失业”。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们不能否然她曾经为维护和实施均田制所做过的努力,在当时均田制这种比较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制度能够在武周政权时期更好的继续施行,与武瞾的努力不无关系
所以当武瞾在石淙河岸边由衷的发出感叹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会写出“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这样自我标榜的诗句了
得意!兴奋!一切来自于春潮雨露的盎然生机和国家的强盛不衰!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