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羊皮的狼

披着羊皮的狼 刘秀在安定天下百姓的同时,还不忘做另一项工作,那就是强化皇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归纳起来为“四步走”
第一步是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提高尚书的权力,把尚书由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设置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他限制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让他们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并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有时甚至只是“备员”(充数)而已。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等职责。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公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虽然只供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这便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这是后话
第二步是废除地方兵权
长期的戎马生活,使刘秀迫切希望摆脱鞍马劳顿的辛苦,体会息肩思乐的幸福;长期的动荡混战,使他希望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也正是因为这样,崇尚和平之道的他,除了建国初十几年“剿匪”的需要外,当政的33年中,没有主动发动过任何战争,包括匈奴的频频挑衅,西域的屡屡告急,边境的持续动荡,他都选择了“忍”
与此同时,刘秀还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撤销了地方军长官郡都尉,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从事农业生产。中央军队称南北军,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
第三步是限制外戚权力
西汉两百多年间,外戚曾多次专权,对汉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的吕后专政;另一次是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亲身经历了王莽窃位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外戚十分谨慎、格外提防。在建国之初,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赏。如皇后阴丽华的异母兄阴识,在刘秀即位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皇后同母弟阴兴一直追随刘秀征战,后任卫尉,赐爵关内侯。但统治稳定之后,刘秀便开始抑制外戚势力,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如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地位显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他们非常喜欢能诗善文、尤擅辞赋的冯衍,常有礼尚往来之举。刘秀却下令将外戚结交的宾客,都依法治罪,重者被直接送上断头台,轻者也要被摘掉乌纱帽。这样一来,冯衍也因此获罪,落得个罢官归家、潦倒而死的悲惨下场。这样,宾客不敢轻易结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到他统治后期,对外戚的限制就更加严厉了。在太子太傅的选择上,他明确表示不用外戚阴识,而用正谏之臣张佚。在临终前四个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礼高庙,降高祖皇后吕雉尊号,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第四步是力倡儒学教化
刘秀是个力倡教化的儒者皇帝。一是重视,不但自己学儒学,而且号召朝中文武大臣一起学习。王莽天凤年间,刘秀曾到长安跟随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力求通览博学。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因此,他给人的印象便是“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平定天下后,刘秀深知,夺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将,而治理天下更需要远见和卓识,靠的是文吏。他下令广泛收集、整理古代典籍,以达到“采求阙文,补缀漏逸”的目的。他迁都洛阳时,曾有“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辆)。自此以后,三倍于此”的壮举。二是培养、兴办了大量以“儒学”为主的学校。公元29年,刘秀在洛阳城门外兴建起第一所国家级的一流“大学”——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引得饱学之士、民间高人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刘秀还亲自巡视太学,赏赐儒生。在他的倡导下,不仅中央设立太学,建武年间,许多郡、县也都兴办学校,“兴庠序之教”,而民间创办的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无论是博士还是经生,都为儒学的传播、教化的开展进行了人才准备。三是重用,刘秀在柔兵权柔功臣的同时,开始选用大量“柔弱”的儒生为官吏。可以说刘秀走上了一条自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标本,开创了历史之先河。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