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新政

王莽的新政 你想想,绿林山发展最高峰时已拥众数十万之众,绿林山虽然大,但也到了几乎人贴着人的地步。人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这么亲密的接触,除了增加感情,还怕一个东西,那就是——瘟疫。想必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曹操军多,但因为不习水性,所以把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但因为连得太紧,周瑜最后只用一把火便把曹操的千军万马烧得灰飞烟灭
而此时绿林军也一样,因为人太密集,几乎到了肩搭肩,背靠背的境地,如果里面有一个人得了传染性疾病,就可能会迅速传染给别人,因此,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王匡和王凤几乎每天都要来回在绿林山穿梭着,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以为这样做便可以万无一失了。然而,正如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一样,很不幸,山上还是有一个人生病了,而且是传染性很强的病,因为预防措施不到位,很快,他身边的亲人就感染了。因为隔离措施不到位,旁边的人也感染了。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接着越来越多人感染了。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到最后,绿林军竟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感染上了可怕的瘟疫。虽然王匡和王凤积极组织救治,又是消毒又是研制中草药,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感染的人太多,到最后统计死亡人数,竟然有一半之多,也就是说,这场瘟疫死亡人数超过了五万
逝者如斯,活着的人也是行尸走肉,有的身体落下了残疾(治瘟疫留下的后遗症),有的心灵受到了严重创伤(失去了父母妻儿之丧亲之痛),更有甚者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都说意志支撑一个人灵魂,如果没了意志,何谈事业。这场瘟疫在把绿林军的人数消磨过半时,还摧垮了另一半人的心。大伙纷纷决定离开绿林山这个是非之地。而离开时,大伙的意见不统一,你想往南边走,那是因为你的家乡在南边;他想往北边走,那是因为他的亲人在北边;他又想往东边走,那是因为他的朋友在东边;他又想往西边走,那是因为他的情人在西边……总之,到了最后,大家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便选择了各奔东西。王匡和王凤等几大头领眼看局势再也无法挽回,只好说了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向大家抱拳:绿水长流,后会有期。然后各自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离开了
总之,一句话,绿林军就这样解体了,他们分解成了几支军队。而其中的王凤带领的新市军和陈牧带领的平林军正好来到了南阳郡附近。刘和刘秀的革命军几乎是清一色的亲友团组成,大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总人数也是几千人,此时,两兄弟一商量,决定联合新市军和平林军一起举事
新市军和平林军虽然也是反王莽的民兵组织,但他们的性质和刘组织的革命军有本质上的区别。前面已经说过,绿林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虽然手段残忍,但目的却很单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在他们眼里,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但除此之外,别无目的,更别说去攻城拔寨,去推翻王莽的政权。因此,尽管绿林军成立好几年了,却没有去攻一座城池,一直占山为王。而刘带领的刘氏宗族的革命军却不一样,首先他们是刘氏宗族的后裔,他们有光复刘氏政权的义务和责任。其次,他们并不缺衣少食,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到食不果腹的地步,他们革命的目的是推翻王莽的政权。说得再简单明了一点就是,绿林军是为了“革食”,而刘的革命军却是为了“革命”
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要如何才能拉这批“食客”入“伙”呢?刘为此没少动脑筋。但他的难题很快就被刘秀给解决了。刘秀说:“要想拉新市军和平林军入伙,不可急于求成,而是应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才行。
“愿闻其详。”刘原本灰暗的眸子闪出火亮的光芒来
“大哥可曾知道咱们宗族里的刘玄?”刘秀问
“当然知道,小时候你和他经常在一起玩,我记得当时你们还老是做皇上和将军的游戏哩。
“大哥可知刘玄现在在哪里么?
“这个倒是不知。
“他现在便在平林军中任安集掾(职位相当于任安抚工作的中级职员)。”刘秀看着刘,顿了顿才接着道,“如果让刘玄这个安抚员去搞掂陈牧,那岂不是手到擒来,事半功倍。陈牧和王凤的关系铁得很,搞掂了陈牧,再通过陈牧去搞掂王凤。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搞定了陈牧和王凤,不就等于搞掂了新市军和平林军么,联军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听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握着刘秀的手道,“看样子你在太府这三年没白读啊,你比那些被录取为公务员的人强不止百倍!
果然,按刘秀的对策,他们很快找到了刘玄,刘玄也不是吃素的,靠其三寸不烂之舌,很快说服了陈牧。陈牧也不是省油的灯,通过个人交情和利害关系的陈述,很快把难剃头王凤给搞定了
新市军和平林军的到来,无疑给刘的革命军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该是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