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斗没商量

争斗没商量 王莽以“假皇帝”身份摄理国政。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刘氏宗室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就在他人还处于愤怒的“严厉”谴责时,安众侯刘崇(汉景帝的儿子刘发的孙子)却找来丞相张绍进行一次紧急商议,当他抛出想尽微薄之力号召天下讨伐王莽时,张绍举双手赞成
事实证明,刘崇和当年的田臧很有一拼,他想到造反后,也同样停留在嘴巴上,天天高唱造反歌,等世人都知道他的想法后,他这才带领军马慢悠悠地向最近的宛城发起进攻。结果宛城早有提防,起义的结果是寡不敌众,刘崇和张绍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英雄壮歌
刘崇和张绍舍生取义后,却苦了他们的家族。按常理,造反的后代通常都没有好果子吃。刘崇的伯伯刘嘉和张绍的堂弟张竦却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商议一番后,决定先发制人。与其等着王莽来收拾他们,不如主动上门去请罪,于是写了一封认罪书。认罪书首先说明他们是被逼无奈被拉上贼船的;其次他们说他们已经诚心悔改,请求政府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最后是赞美王莽的话。总之,环环相扣,文采斐然,语不惊人死不休
王莽听说造反,本来紧张得要命,结果刘崇这么不禁打,这倒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因此,面对刘嘉和张竦等人的请罪书,又见里面大多是恭维浮赞之言,高兴之余,他表现得很大度,不但免了两人的罪,而且还进行了加封:封刘嘉为率礼侯,封张竦为淑礼侯
当然,王莽这样做,最终的目的还是笼络人心。因此,有人作如下诗进行讽刺:“想求封,无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
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刘崇起义失败,“革命的圣火”并没有扑灭,后继人是东郡(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太守翟义
翟义是前丞相翟方进的儿子,眼看王莽祸国殃民,痛恨至极的他,找来他姐姐的儿子陈丰,说了这样一番话:“新都侯王莽摄天子位,号令天下,自称学周公辅成王之事,我看要不多久,其必取而代之。方今刘汉宗室衰弱,外无强大藩国,王莽一旦发难莫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后,官为太守,父子受汉皇恩深厚,理当率先讨贼,以安刘汉社稷。想发兵西讨王莽老贼,你肯随从我吗?
年方十八岁正值血气方刚之年的陈丰想都没有想,就以“我愿意”表示了强烈的支持
考虑到一个好汉三个帮,翟义马上联合了刘氏宗族的三位大叔级别人物:东郡都慰刘宇、严乡侯刘信、刘信弟武丰侯刘璜
公元7年9月,翟义自任大司马柱天大将军,立东平王刘云子刘信为天子,东平王教师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正式打出了“反王莽复汉氏”的大旗。本着造反未行,檄文先行的原则,一封封声讨王莽的檄书传散开来,檄书严厉声讨王莽毒杀汉平帝,骗取摄政尊号,挟天子以令诸侯,蓄谋汉家天下等十恶不赦之罪。公告天下今汉皇刘信已立,号召天下吏民共扶汉室,齐心协力铲除王莽等窃国大盗
也正是因为这样,讨莽檄文发出,各地爱国人士纷纷以踊跃的形式参加了翟义的反莽大军。其场面是:“比至山阳,众十余万。”(《前汉书·翟方进传》)就连长安一带的“资贼”赵明等人也加入了翟义的造反军中来,反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潮高过一潮
正在做皇帝美梦的王莽闻之胆战心惊,立马来了个“双管齐下”
首先,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原则,王莽来了个“七剑下天山”:他封轻车都尉孙建为奋武将军、成都侯王邑为虎牙将军、明义侯王骏为强弩将军、城门校尉王况为震威将军、忠孝侯刘宏为奋冲将军、震羌侯窦况为奋威将军前去镇压。基本上都是他“七小虎”里的成员。看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啊
其次,吃饭饭不香、睡觉觉不甜的他接着进行作秀表演,以拉拢民心:先是整天抱着孺子刘婴到宗庙去祷告:“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且莽之斗筲!”(《前汉书·翟方进传》)然后,他又模仿《周书》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
事实证明,王莽的双管齐下取得的效果是可喜的,人气得到了回升,将士也因为“奖赏”而变得个个身先士卒,结果年底在圉具(河南杞县西南)的大决战中,义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翟义被捕,碎尸于陈都大街。不解恨的王莽挖开位于汝南境的翟方进墓及其祖坟,“烧其棺柩、夷灭三族,诛及种祠,至皆同坑,以刺五毒并葬之。”(《前汉书·翟方进传》)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