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峰回路转 东施效颦

第九章 峰回路转 东施效颦 话说以刘秀为首的“十三太保”连夜突围,一来因为人少,又个个都是狼虎之将,再加上天黑,敌人不知他们的虚实,再加上打了新军一个出其不意,结果他们如下山的老虎,左冲右闯,势如破竹,居然冲破了王邑百万大军的阻拦,成功突围而去
看来,只要敢想敢打也敢闯,奇迹无处不在啊
成功突围后,刘秀等人来到了郾城和定陵。郾城和定陵的守将们见了他们表情有二。首先是惊:听说王邑带领百万大军把昆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秀等十三个人居然能从敌人的人缝里挤出来,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啊!其次是笑:笑分很多种,大笑、喜笑、苦笑、狂笑……不一而足。但他们此时却是尴尬的笑。这种尴尬的笑代表抱歉、遗憾、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王邑大军压境,刘秀等人冒死前来,目的不言而喻,想请他们去救援昆阳。可是昆阳现在已是一叶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汪洋中的扁舟,敌人重重包围,步步为营,层层设防,条条道路可以通罗马,唯独条条大路不通昆阳。要他们这点人马去救援,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接了风,寒了暄。守将们不等刘秀等人开口,就来了个先发制人,大致意思是:各位英雄好汉既然能冲破千难万险到这里,也是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手难牵,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在这里暂且先住下,待我们打探清楚了昆阳的情况再从长计议如何
他们的“从长计议”无非是为了先安稳住刘秀等人的托词。到时如果昆阳城真的破了,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救援昆阳了
十三太保被他们的“柔功”一忽悠,觉得有道理,虽然在突围之前,他们热血沸腾,誓死壮志报国,然而,在经过风雨涅槃后,他们发出的唯一的感触却只有四个字:活着真好。毕竟一路的艰辛和苦楚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孤独和无助,那种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滋味,那种绝处逢生的感触。折磨的是他们的肉体,但醒悟到的却是活着的珍贵。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守将们的话一针刺进他们脆弱的心灵,是啊,现在的形势他们比谁都更清楚,这种情况,这么点人马,与其说是去救援,不如说是送死
在生与死的当头,他们当然也选择生,因此他们选择了用沉默来回应守将们的“肺腑之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敢死队就要迷失自己了。身为敢死队中的“带头大哥”刘秀再一次勇敢地站出来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直接教会大家两个关键词
第一,投以之桃,报之以李。解析如下:人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现在昆阳有难,你们做缩头乌龟,不肯去救援,他日你们有难,谁又肯来舍命救你们呢
第二,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解析如下:如果昆明失守了,王邑立即就会掉转马头来攻打郾城和定陵,以郾城和定陵的军事力量定然抵挡不住王邑的百万大军,到那时,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大家是昆阳的希望,昆阳同样也是大家的希望
最后得出总结:救昆阳等于救自己
一席话说得守将们惭愧地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经过一番交头接耳后,他们达成如下共识
发一半兵力救援昆阳
留一半兵力守郾城和定陵
理由是:这样一来,就算救援不成功,还有退路可走
外行人肯定会被他们迷惑,这个理由听起来还是很中肯的,毕竟这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嘛。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秀马上就否定了他们的高论。再教会大家一个关键词: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铁
解析如下:我们现在兵力本来就少,再分散的话,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只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变弱为强,才能和敌人对抗。分兵留守,你们守什么,不是守城,是守各自的财物吧?你们这是“一颗红心、自断两手”。王邑不是来要钱的,是来要命的!命都没有了,要钱又有什么用?再说一旦联合破敌成功,所得财物珍宝何胜现在百倍、千倍?各位头发可以短,但眼光不可以短啊
刘秀的话说的合情合情,情真意切,守将们听得是心悦诚服,当下异口同声道:“愿听将军调遣。
自从刘玄当了更始皇帝后,刘秀的职位只不过是一个偏将,论排名在将军的最后一位,论资历也是最低的。然而,自从昆阳被围后,刘秀这条“潜龙”就展示了超凡的能力,两次演说证明了他的不凡智慧和独特眼光,突围成功又体现了他超强的勇猛和刚强。可以说刘秀具备了一个好将军的一切条件:文武皆备。也正是因为这样,众守将们的这句“愿听将军调遣”的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昆阳唯一的希望被刘秀这样争取过来了,他能否创造奇迹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