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然而,正是这个“青云直上”的张汤,使得朱买臣的报恩行动变成了报仇行动。那么张汤为什么要害死严助呢
故事还得往前推,回到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当时的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高举反革命的大旗,公然谋反。结果刘安和刘赐“自作孽,不可活”,兵败身亡后,受到牵连的还有一个朝中重量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严助
严助在处理地方问题的过程中,跟淮南王刘安成了好朋友,后来淮南王入朝的时候,又曾送过他厚礼,并聊过“悄悄话”。后来淮南王造反,于是严助就受了牵连,本来罪不至死,但张汤强烈要求要处死他,他说皇帝身边的亲信都跟诸侯王过从甚密,如果不杀他,何以服众
眼看汉武帝还在犹豫,张汤一急之下,甚至对汉武帝直言:“是身边的人重要还是身下的位置重要?
面对张汤的“咄咄逼人”,汉武帝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的大义灭亲做法,含泪对打过擦边球的严助下了“砍头令”。就这样,张汤以他的义正词严又除掉了一位朝中重量级政敌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淮南冤案”朝中大臣有很多不服。但慑于当时汉武帝的权势,他们大都敢怒不敢言。多半选择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博士狄山却是个例外,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站出来直接指责张汤是“离间骨肉,恶化宗藩关系”。然而,令人可悲的是狄山也只是停留在“发牢骚”上,站在旁边发泄了两句,眼见并没有声援之声,便赶紧脚下抹油,溜之大吉,于是,成功地避免了“祸从口出”的悲惨结局
相对于狄山停留在嘴上,汲黯是当时朝中唯一一个付出实际行动的
汲黯,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汉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以直言劝谏闻名。后出为淮阳太守,在任十年
汲黯是一个不太为一般人熟知的历史人物,但在文艺圈子里却是很有名气的。譬如杜甫有诗云:“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又如曾国藩曾自称“立朝本非汲黯节,媚世又无张禹才”。可见,对他们来说,汲黯是一个值得作为参照的人物,其知名度可想而知
汲黯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更是敢于直谏的名臣。汉武帝固然是位功绩显赫的名君,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尽人皆知。在他面前敢于直谏的人为数不多,汲黯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之一。我们只需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汲黯进谏是如何不为皇帝“留面子”
当时,汉武帝正在大力征召儒师,为了标榜自己推行儒家“王道政治”的诚心,而时常在群臣面前声言准备做“仁义”之事。汲黯深知汉武帝的为人,就在朝堂之上嘲讽他:“陛下内心充斥着欲望而表面上硬说要施行仁义,怎么可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搞得汉武帝勃然大怒,退朝之后,不料,汉武帝只是私下对人说:“太过分了,哪有像汲黯这般憨直的!
但汲黯依然坚持自己的仕宦原则:“天子设置公卿辅弼之类的大臣,难道是为了让我们阿谀逢迎君主的意旨,而陷君主于不义吗?况且我已经身在官位,纵然我有爱惜身家性命的念头,也不能做出侮辱朝廷的事情来!
也许,在汉武帝的眼里,朝廷需要这样一个特别的人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所以他对汲黯也另眼相待
也正是因为如此,“疾恶如仇”的汲黯自然痛恨张汤的所作所为,鉴于狄山仅凭一张嘴巴来“告状”的效果并不好,他这一次选择了来点实的,竟然想到了暗杀这个妙计。于是,汲黯找到了当时的抗击匈奴大将李息,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跪在地上请求这位大将军“为民除害”。然而,李息在战场上浑身是胆,但在暗杀张汤上却“胆小如鼠”。他同样也跪下,无奈地对汲黯说:要我去杀张汤,你先杀了我吧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汲黯除了叹息外,还能做什么?然而,继狄山和汲黯之后,又一位勇士出现了。他以雷霆之势拔地而起,目标直指张汤,嘴里还念念有词:拿命来
这位不怕死的勇士便是汉武帝刚从任会稽太守调入京城上任太中大夫的朱买臣。朱买臣冲冠一怒,是为了“老乡”严助。他一到朝中听说好友的冤死,咬破手指写了四个字:血债血还
考虑到一个人势单力孤,朱买臣还拉了同为长史的王朝和边通两名同伙,组成了“长史三鸟羽”。长史之一:朱买臣。因为攻读《春秋》,熟悉《楚辞》,得到皇上的宠幸,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长史之二:王朝。凭着儒家学说当了右内史。两次做济南王的丞相。长史之三:边通。学习纵横家的思想学说,是个性格刚强暴躁的强悍之人。“三鸟羽”有很多共同的特点:都有过当二千石的官,都因事贬官为丞相府长史。还有就是,他们都被张汤凌辱过,因此他们三个便如同媒婆说媒,一拉就拢
下面我们且来看“三鸟羽”是如何战张汤的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