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晋阳起兵 自编自演

第四章晋阳起兵 自编自演 八月十五日,李渊进军到龙门。龙门紧靠着黄河
黄河,这是一条让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河流。滚滚黄河,奔腾咆哮,东流不息
传说,每年春天,江河湖海中的黄鲤鱼,都会来到黄河,然后逆流而上。一年中,能登龙门者最多不过七十二条,只要登上龙门,就会有云雨相罩,然后天火从后边烧掉尾巴,黄鲤鱼化身为龙。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今天,李渊骑着战马站在黄河岸边,忽然想起了这个传说,不禁浮想联翩。今日我统兵来到龙门,不就是前来跃龙门的黄鲤鱼吗?如果起兵成功了,我将会成为黄袍加身的真龙天子。难道,老天爷在暗示我会成功?成功了我将号令天下,万人景仰。这一切,会实现吗
李渊当然不会想到,一年后他的这个理想将成为现实
嗯,那就为了这个即将实现的理想努力奋斗吧
回到营地,李渊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前有滔滔黄河,又有屈突通的重兵把守,眼下还是要解决怎样渡过黄河的问题
现在屈突通率重兵把守河东(今山西永济),李渊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不和屈突通交手,从龙门强渡黄河,直取长安;第二个选择,先取河东,打败屈突通,再渡黄河。这两个选择都有一定的风险
第一个选择的风险是,在渡过黄河后,如果长安不克,背后就有可能遭到屈突通的板砖
第二个选择的风险是,和屈突通交手,如果不能短时间解决他,和他形成长期的对峙,一旦长安的代王杨侑缓过手来,派兵东渡黄河,进攻自己,到时就会受到长安的隋军和屈突通的夹击
这个滋味可是不好受的
该如何选择呢?李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只有召集部将开会商讨对策
“屈突通手握重兵,坚守河东重地,我们如果不理他,直接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如果打不下来,屈突通赶来援救,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我认为应该先打败屈突通,然后再渡黄河。”裴寂在会上率先亮明观点,主张先取河东
“不!我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士气正盛,应该急速渡过黄河,相信长安周围的隋军一定会望风而逃,如果在这里和屈突通形成对峙,白白浪费时间,时间长了会使军心涣散,而且关中有很多义军,他们现在都没有归属感,我们应该把他们纳入麾下,屈突通死守河东,不足为虑!”李世民的观点主张强渡黄河
年轻人的想法就是大胆。相比之下,裴寂的观点虽然也很有道理,确实显得有些保守。看来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的代沟,始终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这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李渊更加犹豫不决。散会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渡河还是先打屈突通,这个问题令李渊心烦意乱
正在李渊冥思苦想之时,一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向李渊提出的建议,使李渊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三种方法。这个人的名字叫任瑰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的时候,曾经受过任瑰的照料,说任瑰是李渊一家的大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这次任瑰来投奔李渊就是因为他曾经照料过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一造反,他就被当地官府缉拿,不得已前来投奔李渊
任瑰给李渊的建议是,迅速渡河
迅速渡河?这个观点和李世民一样啊,怎么能说是第三种方案呢
任瑰的渡河方案和李世民的渡河方案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任瑰的方案更加可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主力渡河,留下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当李渊听完任瑰的建议后,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只是有时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不要认为自己全知全能,你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环境下,会被遏制到最低限度。也许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语就会让你瞬间拨云见日。当然,前提是你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李渊迅速作出了部署。首先命令左右统军王长谐和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人率步兵六千人从梁山渡河,屯兵河西,作为先头部队。同时自己亲率主力大军,渡江入关,重点攻取长安。然后集中相当的兵力,组成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李渊特别叮嘱偏师部队,不要和屈突通正面对抗,只要牵制住他,确保大军平稳渡过黄河就好,当大军渡河成功后,偏师部队不可恋战,迅速渡过黄河,与主力部队会合
九月六日,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安营扎寨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主力大军,渡过黄河,与先头部队会合
成功渡过黄河后,李渊立即命李建成和刘文静、王长谐等率军五万人,进驻永丰仓,守卫潼关,防止洛阳的隋军和屈突通部的增援,同时接应偏师部队渡河。又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诸军五万人,沿渭河北岸西进,迂回包围长安
这两路大军都是以长安为最终的战略目标,定期会战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