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爱与恨的边缘

4、爱与恨的边缘 武瞾自始至终也没有放松对反对者的提防,在她成功登基的转年便发生了两起密谋推翻武周政权的事件
先说第一件:牡丹事件
天授二年(691年)除夕,武瞾正在洛阳宫守岁,太监忽然送来一封信,一封未署名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说,武瞾以妇人而登大宝,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古人云:圣主临朝,而今真的应验了,现在上林苑出现了一桩奇事,牡丹像腊梅那样,凌寒傲雪居然开花了,这是新春之时本朝一大奇景,说明天降吉兆,请陛下前往上林苑观看
冬天开牡丹花?在忽悠的世界中真的可以无标准
坦白的讲,有些男子性格的武瞾虽然不像很多女人喜爱花草,但对于牡丹花却情有独钟。因为当年在长安武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以种植和欣赏牡丹为最大爱好。每年的三月十五日,长安满街看牡丹,车马如塞,游人如织。武瞾正是受了这种时尚的影响,在洛阳花圃中广植牡丹,花期时节会定期前往观看
可是现在是隆冬时节,除了腊梅、松树,其他植物基本全都“冬眠”,现在信上却说上林苑牡丹花开,这的确挑起了武瞾的好奇心,但多年来练就的明锐洞察力让武瞾觉得事有蹊跷
为什么信中没有署名
多疑的武瞾虽然在乍一看到内容时,心中一振,但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她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阴谋,草木生长都有一定的时令,牡丹怎么会在隆冬时节开花。即使是献媚邀宠,也不至于编个这么低水准的谎言来骗聪明的武瞾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有人可能利用武瞾的爱好来诱骗她去上林苑,然后采取阴谋行动
武瞾的判断不无道理,在当权以来,在她的周围始终弥漫着不满和敌对的情绪,虽然经过自己残酷的镇压,徐敬业、诸王叛乱已经平定,但这绝不意味着敌对势力已经甘心于失败,因此武瞾不得不防
因材她暗中派人前往上林苑查看,果然发现牡丹花开是假,由此也印证了武瞾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洞悉这个阴谋之后,武瞾的额头上浸出了冷汗,她心情沉重的意识到,虽然已经君临天下,但决不可高枕无忧,她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那些敌对势力的在暗中图谋
刀绝对不可收鞘
思虑万千的武瞾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关于这首诗古往今来有不少传说,并且敷衍出许多离奇的故事。事实上,武瞾当时做这首诗不过是一道不露声色的密令,其暗含的意思是:明天早上我要到上林苑观赏隆冬花开的牡丹,请将这个消息及时通知禁军卫兵,要连夜做好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关于“牡丹事件”的元凶及平息过程,史料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本人翻阅诸多史料,还是在《全唐诗》记载这首诗时,有这样一句记载
“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史宣召云云。
限于史料,我们不法对这个事件多加描述,但由此也可以证明,武瞾后来到达上林苑,由于戒备森严,图谋者并没有得逞,但图谋着究竟是谁,史料记载仅仅说是卿相,说明在武瞾登基的最初阶段,朝廷并不安宁,宰相之中依然有武瞾的反对者,武瞾的皇位并不安稳
当然,纵观武周政权整个过程,即使是武瞾已经当了多年的皇帝后,类似于这样的事件也还是会出现
第二件事:三十六名家
“牡丹事件”的七年后,神功元年(697年),“三十六名家”图谋叛乱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次算命
箕州刺史刘思礼请术士张憬藏为自己算命,这位张术士为了迎合刘刺史的心里多赚些钱财,便说出了“刺史有贵相,将来一定位至太师”的话
俗话说的好:色迷看照片儿,倒霉上卦摊儿
刘思礼听后大喜,在完全没有开动脑筋,仔细思考自己是否有当太师的能力和机遇的情况下,就秘密和洛州的录事参军纂连耀去的联系,准备和他共同起事
事实证明:找合作者也是门深刻的学问,显然刘思礼同志找的这位录事参军无论是官职和脑系都不是一般的低水准
因为纂连耀做了件很愚蠢的事儿,四处散布自己有天命,只要跟着自己干定会得到荣华富贵
于是,他被人盯上了
不是一般人,是来俊臣
结果可想而知,在武瞾得到消息后,立即撒开大网 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神功元年的武瞾,那个时候早已经是牢牢掌握大权。她当即命令河内王武懿宗查办此案,武懿宗逮捕刘思礼后,顺藤摸瓜的牵出了时任宰相的李元素、孙元亨及大臣石抱忠、刘奇、周潘等人共计三十六人,这些人全部被灭族。由于这些人出身望族,全都是海内名士。所以称之为“三十六名家”叛乱
只要对抗女皇,就一定要斩草除根,即使是名士也不例外
通过上述两次未遂的密谋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自裴炎死后,当初的“后权”和“相权”之争,依然余波未平,只是当初双方可能势均力敌,而现在天平则完全倾斜于武瞾一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