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盐铁会议”惹的祸

都是“盐铁会议”惹的祸 给汉宣帝施压的不是别人,是老相识——匈奴。原来匈奴乘汉朝政局动荡之际,又开始兴风作浪。前面已经说过,在汉武帝时,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强悍的匈奴,汉朝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是第一位嫁往乌孙的汉室公主,也称“乌孙公主”。当时的乌孙王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的年龄和他的孙子相差无几。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毫无温存可言,也正是因为这样,乌孙公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来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然而,事实证明,她的“回乡梦”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乌孙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这种赤裸裸的“乱伦”,写了一封“白皮书”向汉武帝求救,强烈要求回国。然而汉武帝的回话却把她打入了万丈深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公主既然嫁到了匈奴去了,就不要总是想着回娘家…
断了回家梦,又为了联合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大局着想,细君公主只得含泪忍辱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个女儿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后有悲诗如下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细君公主死后,汉朝继续与乌孙走和亲的道路,结果一个叫“公主”的奇女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公主出身于“衰落的帝王之家”,她的先祖就是汉高祖的胞弟刘交,这个当年在班上唯一的“三好学生”,在刘邦建汉后,被封为第一代楚王。刘交重用贤德的人才申培公,国家呈兴旺之势。刘交死后,因为长子刘僻非早已“夭折”,因此他的次子刘郢客继承了楚王的王位;吕氏专政时刘郢客迁职为宗正,掌管皇族的户籍族谱;汉文帝时期他的封号被改为夷王;刘郢客在位期间,在“文”方面依然重用申培公(鲁学诗经派的祖师爷),而“武”方面则重用韦孟
刘郢客死后,儿子刘戊即位。刘戊这个典型的“富二代”不仅不学无术、而且还目空一切。也正是因为这样,申培公在一声“孺子不可教也”的叹息声中,来了个含泪告老还乡。而“心寒”的韦孟也效仿申公辞去官职,远走他乡。不过,走之前他还对刘戊写了封“劝告书”,书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句话:迷途知返。最后一句“吾走也”饱含无限凄凉和悲伤
然而,刘戊却把他的劝告当成了耳边风,非但没有改过自新,反而在没了“二老”的羁绊后,更加亲小人而远君子。后来晁错力推“削藩”。在被削去了楚王直属的东海、下邳两个郡后,心怀不满的刘戊随后被吴王刘濞成功拉上贼船,参与了“七国之乱”,最终落得个兵败自杀的悲惨下场
刘戊怎么也不会料到,他逞一时之快,痛快地死了,而他的子孙却还要窝囊地活着。他的家族从此败落,皇亲国戚的居住地没有他们的一寸地盘,皇族宗籍里也找不到他们的名字,王侯将相都和他们划清界限;就算平民百姓也对其冷眼相看,当真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啊
公主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谁也不会料到,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日后会名扬四海。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乌孙王再次请求和汉朝“和亲”,正为匈奴而头疼的汉武帝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乌孙的请求。于是,公主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公主到乌孙国后,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汉乌关系越走越近,一派和谐景象。匈奴眼看乌孙胳膊肘明显偏向汉朝,对“罪魁祸首”的公主恨之入骨,一心将其除之而后快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突然“病入膏肓”,一直蓄势蛰伏的匈奴却开始“起死回生”,他们对乌孙发出最后通牒:交出公主,断绝与汉朝的一切往来
乌孙国王翁归靡回的话很含蓄,但意思一点儿也不含糊:想要我乌孙和汉朝断绝关系,对不起,我做不到
果然,匈奴壶衍鞮单于接到翁归靡的回话后,表情是:怒,大怒,非常怒,怒不可遏。于是,他开始行动了,派军以车师国为“跳板”直捣乌孙腹地,并且先后对乌孙东部的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和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
乌孙有难,公主不能袖手旁观。毕竟乌孙也算是为了汉朝才遭到匈奴报复打击的。然而公主没有料到,她发出的如雪花般的求援信,结果却只有一个: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孤立无援的乌孙只好自力更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自我保卫战
事实证明,他们的坚持并没有白费。从汉昭帝的英年早逝到汉宣帝的神奇上任,汉朝内部的风云变幻是远在他乡、翘首以盼的公主无法知道的,但她唯一坚信的就是:娘家人是不会丢下她不管的
果然,汉宣帝上任、接到公主的“求救信”后,立马召来霍光,和他进行了紧急商议,最后达成如下共识:抗匈援乌。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