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后的表演 不合作的严光

第七章 最后的表演 不合作的严光 刘庄进行一系列人事变动,成功地稳住了政权后,开始了拔刺行动——首先把目标对准了梁松。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梁松谋反的事,刘庄选择按兵不动,除了他刚刚上任,还没有巩固自己的政权,不敢贸然对姐夫下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梁松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他有一个好哥们儿支持,这个人便是窦固
说起窦固,就得说他的父亲窦融
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家世代为官,窦融的第七世祖窦广国,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的弟弟,后被封为章武侯。窦氏的崛起和辉煌就是从这位西汉政坛上显赫一时的窦太后开始的。到了汉武帝时,魏其侯窦婴因为“犯罪”被诛其家族,而使窦家大伤元气。窦融的高祖父本来是常山郡享受两千石俸禄的高官,然而,汉昭帝的突然去世,改变了他的命运,窦融的高祖父不幸成了汉昭帝陵的守陵人。守陵人没地位没钱,从此,窦家开始衰落。而窦融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童年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王莽年间,动乱的局势给窦融带来了转机。翟义起义的时候,窦融当时作为强弩将军、明义侯王邑的行军司马,一同东征翟义。在这场大战中,窦融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主帅王邑的青睐。剿灭翟义之后,窦融又跟随王邑前去平陵,再次扑灭了赵明、霍鸿的起义。事后王邑率领着窦融班师回朝。王莽得报大喜,即刻论功行赏,加封王邑为大司空。窦融因王邑的举荐,也被加封为建武县男爵。从此,窦融借助着军功,成了拥有爵位的武将。随后王邑又娶了窦融的妹妹为妻,窦家命运从此发生了质的改变。全部从平陵乡下搬到了长安城,实现了“农转非”。再随后,因为妹妹的关系,窦融有了结交达官贵人的机会。窦融为人大气,广施财义,很快便在长安城站稳了脚,并且打出了名气。长安城的人都尊称他为“窦公子”
然而,王莽皇朝很快就走向了穷途末路,窦融此时已混得很是圆滑,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跳槽。眼看大势已去,他立即卷起盘缠来了个一级跳,这一跳跳到了刘玄那里,这一次的中间人便是刘玄手下的大红人赵萌。都说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首先要跟直接领导信任的人搞好关系,搞定了领导信任的人,便等于搞定了领导的一半。果然,因为赵萌的推荐,刘玄不但接受了“二进宫”的窦融,而且还任命他为张掖属国都尉
窦融到了张掖,广施恩义,广交英雄豪杰,抚慰周边的西羌少数民族。不久,河西一带的民众都归附于他,窦融很快在那里打下一片天下
再后来,刘秀的大军来到河西,面对何去何从,窦融认真分析形势后,认为公孙述和隗嚣都不能成大器,于是乎,来了个“三进宫”——归附刘秀
在窦融的协助下,刘秀的大军很快攻下隗嚣和公孙述。刘秀因功封窦融为安丰侯,食安丰、阳泉、寥、安风四县,封其弟窦友为显亲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窦融兄弟深知“作秀”之精髓,谦让着不肯接受侯爵,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刘秀对窦融兄弟更加高看几分。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刘秀任窦融为冀州牧,不到半个月,又迁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刘秀令窦融代阴兴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建设部长)。其弟窦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掌禁兵大权
窦融自知不是刘秀的旧臣,地位却在众位功臣之上,必然引人注目,遭人嫉恨,因此他小心谨慎,以免授人以柄。老子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只有韬光养晦,善于谦恭贬抑,隐藏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窦融地位越高,就越是谦卑,威望也越来越大
此后,在刘秀与功臣“联姻”政策下,窦家又成了受益者,窦融的儿子窦固娶了涅阳公主刘中礼。窦固也因此被封为大鸿胪。如此一来,到了刘庄上任时,窦氏一门贵显,“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显赫一时。窦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频封万户侯
而且因为都是开国功臣的缘故,窦家和梁家很早就有来往。窦融和梁统是莫逆之交,而窦融之子窦固和梁统之子梁松也是莫逆之交,更重要的是,两人还是“亲老姨”,都是刘秀最疼爱的女婿
梁松事件后,刘庄知道,要想扳倒梁松,首先要把窦家势力“瓦解”掉。而“瓦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拉拢过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庄很快就向窦家投去了爱的橄榄枝
窦家是识时务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想一直红火下去,不跟着国家一把手走,迟早要玩儿完的。于是乎,很快,窦家便倒向了刘庄的怀抱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庄上任后,立“开国功臣”邓禹、“同胞兄弟”刘苍、“先朝宠臣”赵熹三人为最高权力机构,虽然多半只是用来当摆设的“花架子”,但却起到了“震慑”作用。随后,提拔了自己最为欣赏和器重的宋均、钟离意、窦固三人为心腹人物,授以实权,为自己权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按理说,现在是可以对梁松翻脸的时候了。然而,刘庄却无奈地摇摇头:“不是不动手,是时机未到。
那么刘庄还有什么顾虑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