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

突破口 一个原本不显山不露水的叫管敢的人浮出了水面,他原本只是一个军侯,但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关键时候投降了匈奴。投降的原因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想出心中的一口恶气
都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管敢是因为他的上司校尉韩延年笞责了他,为了出这口恶气,他当上了叛徒。他把汉军的真实情况向且鞮侯单于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有三点
1.兵少。李陵的汉军只有区区五千人,逃亡过程中已伤亡过半
2.无援。汉军并没有在前面设埋伏,也没有后援部队
3.弹尽。汉军已到了强弩之末,连箭都所剩无几了
且鞮侯单于一听脸上笑开了花,他的想法由“懦弱撤兵”变成了“豪情万丈”。接下来,心里有底的且鞮侯单于再也没有心理压力了,发动了更为惨烈的进攻。汉军只有退的份儿了。撤至轩汗山口(约位于居延泽正北方)附近时,距离边塞不过一百来里,只要到了边塞就是汉朝的地盘,就可以逃脱虎口了。然而,一百里的距离却成了李陵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站了
此时的汉军已没有了箭,兵器也没剩下什么了,只好将大车遗弃,取车辐作为兵器,躲进了峡谷之中。而尾随而至的匈奴人则依靠人多势众的绝对优势,占据险要地段,投掷垒石,猛烈攻击,结果汉军死伤累累,惨不忍睹
好不容易熬到晚上,汉军除了挨打再无反击能力了,而匈奴士兵也累了,再加上汉军已是他们的瓮中之鳖,所以双方就这样“默契”地进入了休战状态
夜已深,星满天,汉军营里却无人入睡。枪尽弹绝,又被匈奴士兵重重包围在山谷里,今夜如果不能找到对付匈奴的办法,或者说逃出敌人的包围圈,只怕这个小小的山谷便是他们的葬身之处了,你说他们能睡得着吗
士兵急,李陵更急,对于他来说,豪情壮志还没有得到施展,逃出去才是硬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他独自一人提刀出营,去查看敌情,寻找敌人的突破口
走了一圈,但见四周匈奴营帐里篝火熊熊,锦旗飘飘,人影绰绰,想突围简直比登天还难。长吁短叹了许久,李陵才悻悻回营,对左右军吏感叹道:“汉军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逼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只要再有几十支箭,就可以脱离险境了,可是如今一支箭也没有了!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箭这仗是没法打了。天一亮,我们就只有束手被擒的份儿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给大家一次机会,各自逃生吧,老天如果有眼,应该不会让我们全军覆没,连向天子汇报情报的人都没有吧?
李陵接下来给士卒每人发了二升干粮和一片冰,以抵御饥渴,让大家分散突围,到遮虏障会合
夜半时分,李陵含泪向将士下达了拔营逃生的命令,顿时战鼓擂擂,人声鼎沸,杀声喊声马鸣声响彻山谷,李陵乘着夜色和混乱,一马当先冲向敌人,校尉韩延年紧随其后,拼死杀出了一条血路,两人冲出谷口,回过头来一看,悲哀地发现,仅有数十名壮士相随
而此时,追在他们后面的匈奴士兵有数千铁骑之多,韩延年为了保护李陵脱险,想以血肉之躯来阻止匈奴铁骑的追击,然而,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飞蛾扑火。李陵眼看已是四面楚歌,黯然立马,抛下手中的长剑,长叹道:“如此败军之将还有什么颜面去见陛下啊!”说完下马向匈奴士兵举起了双手
李陵连日来和匈奴血拼到底都没有退缩过,此时低下高昂的头颅,向匈奴称臣,原因有三
1.管敢的投降,极大地打击了李陵的信心
2.韩延年的战死,严重地摧垮了李陵的斗志
3.汉朝援军的久等不至,彻底断绝了李陵的信念
那么,李陵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时,汉武帝给他派出的“垫后部队”路博德和公孙敖又去了哪里呢
话说路博德眼看他的“秋后上书”非但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反而加速了汉武帝派李陵进军的步伐,“后悔”不已的他虽然羞于做李陵的下手,但军令如山,也不得不跟在李陵的屁股后当运粮工,但没有走多久便开了“小差”,走到河西去与公孙敖部“约会”去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李陵才这样成了一支孤军深入匈奴的队伍,只是可惜当时的李陵还不知道,等到了穷途末路,伤心绝望之下,李陵竟然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举动——投降
李陵投降后,残余部众分散突围,只有四百余人逃归汉境,好歹没有全军覆灭,可见李陵的连夜分散的方式还是正确的
直到这时,汉武帝才知道他寄予厚望的汉军又一次惨遭失败,开始他还以为李陵和韩延年一样,都为国英勇捐躯了。因此,不但给他的娇妻老母及幼子送上了不菲的“慰问金”,而且还派专人(相当于保姆)去照顾她们的生活,也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李陵兵败投靠匈奴的消息就传遍了三江四水。李陵的举动让汉武帝怒发冲冠,结果他的母亲和妻子马上就结束了短暂的“贵族生活”,接下来该去体验面壁思过的生活了——直接送进监狱。而因报喜被升为中郎的陈步乐则“先喜后忧”,李陵的投降,意味着他的仕途也到了尽头。与其等汉武帝来“纳命”,倒不如自己下手,惶恐之下的他拔剑就给了自己一剑,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