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手招贤

1、放手招贤 经历诸多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后,武瞾此时已经是万人敬仰,拥有至上权威。可是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武瞾,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本来皇帝思考继承人问题属于老生常谈,但武瞾是女人,她在过去的历史中完全找不到任何可以借鉴和效仿的东西,而她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命运
在刚刚登基的的那段日子里,武瞾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想未来传位给武氏,因为在她的脑海中始终认为,武周政权姓武,他本人姓武,宗庙里供奉的是武氏祖先,天下最尊贵的姓氏也被定为武氏,武家的天下决不允许外姓人掌管和接替
但很遗憾的是,她的儿子都是李家的人,这一点她是改变不了的,而武瞾只有武姓子侄,例如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这样看来,接续武家帝业的只能是她的侄子。为此武瞾在即位之初就提拔侄子们进入宰相班子,给予他们特殊的恩宠
关于武瞾立侄子的想法,除了在待遇和地位上给予提高之外,在某些公众场合,武瞾也向众人传递她的想法。例如在永昌元年(689年)的一次祭拜中,武瞾是初献,李旦是亚献,皇孙李成器是终献。可是到了长寿二年(693年)的一次祭拜中,亚献变成了武承嗣,终献变成了武三思
武瞾变相传递出来的信号,所有人都能明白,当然作为武瞾侄子中最年长的武承嗣,当时是颇为兴奋的,为了尽快实现当太子的愿望,他不断的讨好武瞾,事实证明,武承嗣只做对了一半,因为在背地里,他不断的攻击李旦。有句话叫做: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武承嗣的做法,武瞾很快便知道了
从亲情角度而言,武瞾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局面,因为她不知道如果未来武承嗣真的即位了,以现在的局势来推测,自己的儿子们的命运前景堪忧
可以说,武承嗣的做法,让武瞾暂缓了对继承人问题的决定。坦白的讲,武瞾当时很矛盾,准确的说她始终在权力与亲情的之间摇摆不定,当然她也是要听听朝臣们的意见的
在我看来,正是诸多大臣们站在不同角度不断在武瞾面前吹风,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武瞾的最终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个人:夏官侍郎李昭德
李昭德的性格按照现在人的理解其实就是个大炮筒子,从进入官场以来,以性格耿直闻名,即使是来俊臣、周兴那样的酷吏他也全然不在乎。李昭德最终因为性格的原因而被酷吏们诬告,下到大狱没多久便被斩,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和死对头来俊臣一起被斩的
李昭德的性格很长时间以来固然被人们所诟病,甚至给人一种擅权弄人的感觉,但他在世时还是做过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那就是阻止武瞾立武承嗣为太子
而武瞾动摇立武氏子侄为太子的想法,正是从李昭德开始
李昭德在世时,曾经多次针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这件事劝谏过五瞾,而让武瞾印象最为深刻的,最能打动武瞾的当属长寿元年(692年)六月间的一次君臣对话
那是一次只有武瞾和李昭德君臣二人知道的对话,换句话说两个人的对话很隐秘,我不知道当时李昭德进言时,周围是否有人在场,但是他说出的话确实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所在,以至于让武瞾有些坐立不安
李昭德:陛下,魏王承嗣现在权利很大啊
武瞾:他是我的侄子,当然要委以重任
李昭德:侄子跟姑母的关系能比儿子和父亲亲近吗
武瞾:…
坦白的讲,李昭德与其说是在提问,不如说是在和武瞾较劲,当然武瞾并不是糊涂的人,她明白接下来李昭德肯定会有一番道理要讲
李昭德见武瞾没有开口,便继续说道:“儿子仍有杀父篡位的(例如杨广同志),何况是侄子呢?承嗣既是陛下的侄子,又贵为亲王,还是宰相班子成员,其掌握的权利已经基本上和陛下相同,臣担心陛下不能长久安坐帝位了。
李昭德说完一躬到底,然后身子一动不动
武瞾在听完李昭德的话后,惊讶的瞪着眼睛,然后说了四个字:我没有想到
在君臣二人这番对话不久,武瞾就免去了武承嗣的宰相之职
总之长寿元年六月间李昭德对武瞾所说的这番话,的确有些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当然这或许就是李昭的德的性格,不过由于他分析的确实在理,从而打动了武瞾,也让武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的想法
武瞾甚至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因为通过李昭德的话,她仿佛明白了自己走到今天,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孤家寡人
当然,仅仅一个李昭德还不足以让武瞾彻底改变初衷,而限制武承嗣的权力,并不意味着彻底将他打入冷宫。事实上,在立嗣问题上,当时有诸多朝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李昭德的方式是通过解剖皇权路上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直捅武瞾的心窝,从而让她有一种严重的危机感
不过,通过李昭德5年后被处斩这件事,说明武瞾在内心对李昭德的性格和擅权弄人还是很不满的,正所谓,人品决定说话的分量,所以武瞾对他的话也只是采取一种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
李昭德的话只是暂时打动了武瞾,而接下来的这个人则用一种很诚恳的方式来劝说武瞾,而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人说是他为李唐皇室的光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句话并不为过,最重要的是他很策略的为武瞾指明了谁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这个人就是狄仁杰!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