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被时间化解

优势被时间化解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当上了皇帝,魏国进入魏明帝时代
曹丕的儿子还不算少,但都还年轻,都还没有认识到皇帝这个位子的重要性,因此,他们还没有像曹丕和曹植那样为这个位子去打拼,所以曹丕在指定接班人时,没有一点麻烦
曹叡还小的时候,大概也知道老爸因为老妈的事,对自己不怎么看好,因此做人很本分,一天到晚只是在宫中读书,从不跟大臣有什么交往。很多大臣都知道曹丕有这么一个儿子,但从没有谁见过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但他们都想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太子。可曹叡却更是不出场。过了几天,他才把刘晔叫进去聊了大半天。其他人听说刘晔进去了,就都在外面不吃不喝地等
他们问刘晔:“这个人如何?
刘晔说:“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大家放心吧,胸怀跟秦始皇和汉武帝差不多,只是才智方面比他们差一点
大家一听,看来比曹丕强多了
曹叡当皇帝没几天,马上就碰到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内部问题,而是来自外部
孙权听说曹丕死了,就猜想,魏国突然遭遇大丧,内部肯定又会来个权力争斗,正乱成一团。这不是机会吗?于是,下令东吴边防军做好向魏国进军的准备
当年八月(即黄初七年),孙权也来个亲征,带着部队猛攻江夏
魏国的江夏太守是文聘。文聘看到孙权来得很猛,当然会向中央叫急
那些朝臣看到文聘的信,立即要求皇帝赶快派兵过去支援,要是晚了,文聘就会顶不住
可曹叡却一点不紧张,说:“孙权的强项是水战。现在敢于从船上跳到岸上向文聘攻击,是以为我们没有什么准备,想占点便宜而已。现在文聘已经稳住阵脚。孙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拿下江夏的。孙权也知道,要拿下一个城池,没有几倍的兵力是不行的。所以,他不会在那里待多长时间。大家不用担心这个事了。
此前,魏国曾经派荀禹去江夏慰问那里的边防部队。他走到半路时,知道孙权已经打了过来。如果是别人,肯定会吓得赶紧回头跑,可他不但没有往回跑,反而一路动员各地的部队和民兵,跟他到江夏去,跟东吴军战斗到底。他做战斗动员很有水平,没几天就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战斗部队,跟他雄赳赳地上前线去
当然,他知道如果他把这一千人直接投入到战斗中去,肯定会被孙权的部队打得不剩渣,跟送死没有一点本质的差别。于是他叫大家爬到山上去,到处放火
孙权猛攻江夏了这么多天,虽然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攻城却没有一点进展,就知道拿下这个城池很艰难了。这时看到山上到处是敌人放的火,估计敌人的救援部队也开了过来,于是,叫停战斗,宣布撤军
这个结果跟曹叡的预料完全一样
那些年纪一大把的朝臣不服他简直就没有道理了
但东吴那边并不因为拿不下江夏就老实了。诸葛瑾看到孙权雄赳赳而去、灰溜溜而回,觉得东吴太没有面子了,便决定自己去干一场,帮孙权把这个面子挣回来。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兵分两路向襄阳和寻阳发动进攻
诸葛瑾的决心很大,但襄阳城更不好攻。因为,这里的一把手是司马懿。司马懿后来虽然被他的子孙们定性为军事家,其实直到此刻为止,他还没有参加过哪场战斗,根本没有体验过战场生活。这一次他才真正地带着部队与东吴大战
结果诸葛瑾大败,而且败得更加丢脸,连手下强将张霸也被司马懿砍死在战场上
诸葛瑾这次指挥了两路军进攻,自己直接指挥的这一路碰上司马懿这个阴谋家,没得好果子吃。另一路是与曹真对垒。曹真的职务比司马懿更大,而且也很有战斗经验,指挥的部队更多,因此双方一开打,诸葛瑾的这路部队也被人家“击破之”。最后,只得宣布以失败而告终
曹叡当皇帝没几天,就接连击败了孙权两次强力进攻,他的心里很爽
于是又大力提拔了几个重臣:以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从这个人事布局看,曹休和曹真是军方头号、二号领导人,仍然是曹家牢牢控制着枪杆子。但司马懿也成为骠骑大将军。他在曹操手下干了十多年,职务几乎没有什么升迁,可曹操一死,曹丕一掌权,立即对他不断地提拔,尤其是头几年,几乎是年年提拔。而且,虽然他的官位并不最高,但每次曹丕一离开首都,就把中央日常工作交给他处理。有一次还下文说,如果他在东面,那么西面的事务就交给抚军将军全权处理;如果他在西面,那么东面的事务就是抚军讲了算
曹叡这次不动声色地摆平了东吴的进攻,不但巩固了魏国的南方边防,也让他的地位迅速地牢固起来。大家看到这个帅哥虽然一点执政经验也没有,但一执政竟然牛得要命,谁敢不服就只有找死。曹丕遗留的那一批人才也迅速转换角色,变成他的铁杆手下。从他的这个任命来看,完全可以看得出,陈群、司马懿这两个大佬,这时对曹叡已经完全是忠心不二了。同时,也证明曹叡到了这时,已经牢牢控制了大权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