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进击

7、进击 长孙无忌引诱房遗爱并变相胁迫皇帝李治,成功的除掉了诸多政治对手,他也由此而进入人生的巅峰
房遗爱是个小人死不足惜,高阳公主品德有问题,判了死罪大家也不会同情,薛万彻管不住自己的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只能算他倒霉。但李恪有什么错
难道仅仅就因为当年李世民想立他为太子,让长孙无忌感受到了威胁这么简单吗?在被长孙无忌除掉的人中,李恪是最冤枉的,所以在死前他愤怒的诅咒长孙无忌
仅凭房遗爱的证词,诸多人头落地,这个案件的审理程序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问题,究其根本不是长孙无忌多么神通广大,而是因为永徽初年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
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几个细节入手
其实在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案件的过程中,不是所有人全都认同长孙无忌的做法,其中前边提到的门下省侍中宇文节就是其中的一个。宇文节除了和房遗爱交往过密之外,在房遗爱东窗事发后,不仅没有和房遗爱划清界限,而且还为房遗爱开脱,他这样做其实已经站到了与长孙无忌对立面,因为长孙无忌是想利用房遗爱案件除掉政敌
结果宇文节被判流放偏远地区,而接替他的却是兵部尚书崔敦礼,表面看起来兵部尚书与门下省侍中品级相同(正三品),但千万不要忘了门下省可是中枢权利机构,进了门下省相当于进了宰相班子,所以说崔敦礼其实是被提拔了
朝廷大臣的提拔,尤其是要进入宰相班子的人,应该由皇帝说了算,按照崔敦礼一口回绝李治的态度来看,应该不可能得到提拔。可结果是崔敦礼成功进入了门下省,那么提拔他的人应该是长孙无忌,从这点能够进一步看出,永徽初年的李治其实是个傀儡,虽然他贵为皇帝,但具体的政务根本由他不得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朝廷权利机构的重要官职基本上是由长孙无忌一派掌握的
我们把他们列出来,看看大致的情况,在房遗爱谋反案之前
太尉长孙无忌,中书、门下两省的最高负责人
中书省中书令柳奭
门下省侍中宇文节、高季辅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
吏部尚书褚遂良(同中书门下三品)
纵观以上人等,只有张行成因为和李治说过要防止大臣专权的话,可以看做不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可张行成在永徽四年九月去世,他的职位被褚遂良取代,这些人虽然名为皇帝的臣子,但其实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他们看到了崔敦礼回绝皇帝一样受到提拔,而高高坐在宝座上的皇帝不过就是个摆设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在长孙大人的身边,才会有前途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之所以说永徽初年的朝廷政治结构是一种畸形状态,是因为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以至于皇帝像个木偶而任人摆布。在皇权制度中,皇帝当然是不应该被当成木偶的
事实证明,规则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问题
长孙无忌作为托孤大臣,他的使命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掌握一定的权利,促使这个帝国正常的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并依据皇帝自身的情况渐渐的将权利回归皇帝,这是托孤大臣的职责所在,但通过房遗爱案件我们可以看出,长孙无忌已经全然不顾皇帝的感受,仿佛坐在那个宝座上的人应该是他,最重要的是以他为首的贞观宰相班子已经形成了对新皇帝李治的包围,当时孤立无援的李治已经长大成人,你想他会作何感受
也许在长孙无忌的眼中,李治就像当年的刘禅一样,是扶不上墙的主儿,可问题是李治真是这样吗?性格柔弱是李治的一大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治不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而改变,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治已经下定决心要从长孙无忌一派的包围中突围而出
因为通过房遗爱案件李治清楚的看到,长孙无忌已经开创了自己继位以来陷害朝臣的先河,这在“宽仁孝友”的李治看来是坚决不允许的,当然他也明白眼下自己还不能和舅舅进行硬碰硬的较量,只能慢慢的寻找机会
长孙舅舅其实你应该是我最为信赖的人,只是现在你实在有些嚣张!
第二章 废王立武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七月二十七日
黔州
一个人仰望着已经悬挂在房梁的白绫,不禁惨笑一声,然后嘴里始终喃喃自语:“这就是我想要的吗……”,随后这个人慢慢地登上早已摆在脚下的椅子,两手将白绫打成了一个死结,紧接着将脖子伸到了里边。忽然间他又狂笑起来,仿佛中了魔一样。接着又戛然而止
“为什么要赶尽杀绝?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啊?”这个人一边说着一边缓缓的留下了泪水,然后他蹬掉脚下的椅子,一切就此结束
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六年前他还是大唐帝国炙手可热的人物,为什么最终会落得如此地步,而在终结自己的生命之前,他反复重复“为什么要赶尽杀绝这句话”这句话
那么对他赶紧杀绝的人会是谁呢?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六年间落到如此地步?这其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必须要从一个人说起
一个女人
武曌!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