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两兄弟相争说散伙-八老爷登门言皇差

第十三回两兄弟相争说散伙:八老爷登门言皇差
长安城中不可留,风尘日日使人愁。
上书解印我将去,拔剑出门君且休。
五岳登临几两屐,三江来往一扁舟。
东西南北好行乐,与尔相随万里游。
——明代薛蕙《赠继之》
上回说到银号掌柜出了个拆字联,这种对联考的是识字的多寡,谁认识的字多,谁就更容易对出来。夏籥和星郎识字量还不够大,自然是难上加难。他们俩更担心如果对不出下联,掌柜就不会把银子借给他们,越担心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对不出来。
不一会儿,两人就听到掌柜“噔噔噔”上楼的声音。
“你对出来了吗?”夏籥问星郎。
“没有,你呢?”
“也没有。”
“完了。”
掌柜已经走了上来,手里拿着一样东西,笑眯眯地问:“两位小相公,可对出下联了?”
夏籥和星郎沮丧地低下了头。
“哈哈哈哈。无妨无妨!对对联有时候需要急中生智,有时候则需要细水长流。两位小相公可以慢慢对,说不定哪天一下子就对出来了。”掌柜说。
“那我们要借的银子……”夏籥怯怯地说。
“我刚才下楼拟好了合同,正想请两位过目,如果没有问题,这一千两银子就借给你们啦。”
好消息来得太突然,夏籥和星郎都惊掉了下巴。愣了好一会儿,星郎才说:“可我们没有对出下联呀。”
掌柜笑道:“贵店的经营状况本来就符合借款条件,只是敝人看两位年纪尚小,有些犹豫。对过两三副对联,敝人为两位的才思折服,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借银子。后面的对联,就是切磋而已。哈哈。”
一块硕大的石头在心中落了地,夏籥和星郎千恩万谢,签字画押,告别了银号掌柜,欢天喜地地钻进了回家的轿子里。
轿子在青石板路上被抬了起来,晃晃悠悠地越走越远。谁都没有注意到,早上那个一路跟踪而来的人此刻正靠着墙,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显然,他从夏籥和星郎那乐开了花的表情里,猜到了什么……
回到花果山,夏籥、星郎把银子交给上官先生入账,之后竟然只高兴了一小会儿,就吵翻了天。
“散伙!你回你的高老庄,我回我的花果山!”夏籥大声嚷嚷。
“散伙就散伙!凭什么我当猪八戒?我才是要回花果山的那个!”星郎也不甘示弱。
杨、柳两位小哥闻声从前堂赶来,一听还是老问题——银子该怎么花?按照夏籥的想法,要倾尽全力把传说中汉朝的“冰纨”研制出来,可依着星郎的打算,该多置办些织机,把“一丈青”发扬光大。在手上没有银子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可现在有了银子,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这可苦了上官先生和杨哥儿、柳哥儿,他们仨一会儿劝劝这个,一会儿劝劝那个,苦口婆心,总算把两个人暂时劝住了。上官先生还特意诵了一首诗:
长安城中不可留,风尘日日使人愁。
上书解印我将去,拔剑出门君且休。
五岳登临几两屐,三江来往一扁舟。
东西南北好行乐,与尔相随万里游。
他故意把最后一句“与尔相随万里游”重重诵了出来。
夏籥明白,在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和星郎坚定又团结,现在到了“花果山”大发展的时候,自己和星郎的友谊可千万不能出现裂痕。他并不知道,星郎也是这样想的。世人都说好兄弟要同甘共苦,但有时候同甘比共苦更难。
他们俩的心思透明而纯洁,都在争吵之后迅速原谅了对方,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只是,“花果山”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却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两个人的心结,终究要靠事业的发展来化解。
就这样别别扭扭过了几天,那一千两银子依然静静地躺在账上。时间似乎停滞了,只有越来越冷的天气提醒大家,冬天快要到了……
天气开始转冷的这天早上,有个不速之客敲开了“花果山”的门。
小伙计开门一看,大吃一惊,拿了来人的名帖就飞奔去禀告夏籥和星郎。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几个月没有露面的八老爷。
八老爷早就料到了夏籥和星郎等人的冷淡态度,但他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仍然表现得热情大度,又是寒暄,又是行礼,再加上他一贯仪表堂堂,真看不出他曾经做过那样的坏事。他甚至拱手低头,为“价格战”的事情向夏籥和星郎道歉。
“总之,还请贤侄和星郎原谅!亦请上官先生‘大人不记小人过’。”
听了这些话,夏籥等人面面相觑,一时想不明白八老爷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过八老爷毕竟是长辈,夏籥等人只得请他入座,吩咐杨哥儿上茶。
一番闲聊之后,八老爷才慢慢转入正题,说明来意:“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前几天,因敝号‘福盛祥’是本府最大的绸布庄,朝廷驻在本府的织染局派人请我去了一趟,说有件大事想交给我办。当时,织染局的副使,就是你们见过的秦老爷,出面和我谈了这件事。”说到这里,八老爷忽然意识到,当初他在“挖墙脚”的时候,秦副使就在这间屋子里,心中不禁掠过一丝羞愧,但他并未表现出来,继续说道:“这件大事非同小可,我本来想推脱不干,又觉得可惜,因为倘若做成了,可是有无尽的好处啊!”
“到底是什么大事呢?八叔不妨明言。”夏籥说。
“那贤侄和上官先生,还有这两位伙计,可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要外传啊。”八老爷压低了声音,神秘地说。
铺垫得差不多了,八老爷继续说:“大家都知道,本府的织染局虽然驻在此地,但主要是由皇宫内府的内织染局管辖,每年都要给内府贡奉最好的绫罗绸缎,以供给皇家。近期,织染局打算用最快的速度生产一批精美的丝绸,预备明年给万岁办寿辰的时候用。”
见大家没有作声,八老爷继续解释道:“办这件大事有几个好处,其一,这是皇差,若办得好,朝廷满意,以后会常年来收购,倘若我们生产的丝绸得皇上称赞,那更是好几辈子的殊荣啊。其二,现在实行海禁,民间不能随便和外国做生意,但织染局是朝廷的,可以和日本国、朝鲜国做生意。若办好了这件事,和织染局混熟,我们就可以通过织染局把丝绸卖到外国……”
不等八老爷把这桩生意的好处渲染完,上官先生就打断说:“可据我所知,卖给朝廷的丝绸,价格都被压得很低,商家难以盈利啊。”
八老爷点头笑道:“确实如此,因为这是贡奉,我们哪里敢和朝廷讨价还价?不过,如有一样丝绸能得到朝廷的嘉许,还愁销路?就当花点银子请朝廷夸几句嘴,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上官先生觉得言之有理,点了点头,转过话头笑着说:“这样好的买卖,八老爷,您自己为何不做?”
八老爷一听,哈哈大笑,说道:“我若是能做,当然就自己做了。敝号虽然家大业大,但在染色方面并不擅长。据秦副使说,朝廷要的这批丝绸质地要好,又要染出几种以前没见过的颜色,还不能误了皇上的寿辰……难度实在太大,敝号无力承接。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我马上想到了贤侄。我一直为前番做的错事后悔,正好用这件大好事来将功补过,善哉,善哉……”八老爷说到此处,竟然学着和尚的样子,双手合十念了几句“善哉”,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出自明代何乔新《送族孙垕会试》。

上官先生又点了点头,似乎被说动了,他看向夏籥和星郎,等待他们俩回答。这正是“孰云族远情寖薄,恩义不啻同产亲。” 欲知八老爷所言的大事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