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 话说王莽依靠作秀表演让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的同时,随后还干了三件有失民心的事
第一件事:垦荒放牧
王莽为了加强西部大开发,先是将罪犯迁居到那里居住,让他们开荒自食其力。人手不够,就派边疆的百姓,每天派往西部大开发的民众悠悠数万人之多,百姓渐有怨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件事:作秀过头
王莽马上就意识到了“民心向背”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自己想要长期坐拥天下,民心问题必须要解决。所谓得民心得天下。为此,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汉宣帝和汉成帝时也常弄“览观风俗”,但他们“观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了解民情、民意、民生三民问题,查“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能之士”,是为更好更快地治理好国家
而王莽“观俗”的目的明显与众不同:“观俗”是假,“宣传”王莽的德行才是真。以王恽为首的观俗团为此在祖国山河之间优哉游哉打着公费旅游的幌子,大吃大喝了一通。一年后,八人观俗团满脸春风地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用六个字可以概括:造歌谣,颂功德
王莽大喜,随后给观俗八人直接封侯。接下来轮到“七小虎”上场表演了。太保王舜等人联合上疏,强烈要求应该像当年周王朝封赏周公那样,重新封赏安汉公王莽。随后“德化”了的平民百姓也纷纷上疏,众口一词:请王太后重新封赏安汉公王莽
王太后哪里见过这样的态势,只有入乡随俗。就在她要“行礼”时,却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
这两位敢于摸老虎屁股的人分别是广平国相班稚和琅琊太守孙闳。班稚是汉成帝当年最爱之一的班婕妤的弟弟,早年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对王莽这个人的德才了如指掌。因此,此时站出来唱反对意见也算“冲冠一怒”。而孙闳作为地方官,非但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送“颂声”,居然把他所在的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如实的汇报
眼看有人竟敢对主子大不敬,“七小虎”中的大司空甄丰立马就还以颜色:对两人进行弹劾:孙闳捏造不祥,班稚隐瞒祥瑞。以“不道”罪,依律当斩
王莽假意向王太后进行汇报,然后准备对孙闳和班稚进行杀鸡儆猴的表演——砍头。哪知,王太后这次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批了“同意”两个字,而是说了这样一番话:孙闳交给你全权代理,班稚交给我处理
王莽知道王太后有意庇护班稚这个名门之后,也不好违了太后的意思,只好将孙闳送上断头台了事
这件事之后,朝中一些正义之士已隐隐察觉王莽有篡夺皇位之心了。不少有识之士于是迫不及待地挂冠归田,以避其祸
逢萌是北海郡都昌县人(今山东潍坊市昌邑县),属于贫苦大众出身,出道的模式和刘邦极为相似,先是在县里谋了个“亭长”的职务,整天忙于搞治安。有一天,县尉“下乡”时路过逢萌的亭所,他便跪地相迎,结果县尉连句客套的话都没有就走了。这让逢萌感到很没面子,一怒之下,他主动辞职,开始了求学生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逢萌通过数年的进修,很快就赢得了才子的称号。后来便到朝中为官。他本希望能得到贵人相助,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然而,“吕宽事件”的发生打碎了他的梦想。王莽专政,这天下还有他施展才华的空间吗?于是,他决定“归隐山林”。走之前,他对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与其行尸走肉地留下,还不如潇潇洒洒地离开。然后,他还干了一件事,一件小得不能再小、微不足道的事:摘下自己的帽子挂在东都门的城楼上,然后飘然而去
这个故事便是“挂冠归田”的由来
第三件事:盗墓——挖丁、傅二后的坟墓
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该打压的已经打压了。也许是闲着没事,也许是突然心血来潮,总之,王莽突然就想起已经死去多年丁、傅两位“后”来。当年正是拜她们二人所赐,他才光荣地下岗回家去了。如果不是汉哀帝的命太短,他“再就业”的机遇微乎其微。也正是因这样,王莽对丁、傅二后恨之入骨,尽管他一回到朝中,就把丁、傅两家的势力来了个“一窝端”,然而,事隔多年,依然对丁、傅二后耿耿于怀的他是:此恨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正是因为这样,挖掘丁、傅二后的坟墓成了王莽的“梦想”。事实证明,王莽是个有梦想的实干家,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王太后听说,忙对他说,你这样做不好吧,人都死了,还要这样做,会造成不良影响啊。应该说王太后完全是以“商讨”的口气来对王莽进行劝导的
然而,这次王莽回答得很坚决:“丁、傅两位太后棺材里分别留着太皇太后和帝太后的玺绶,如果不拿出来废掉,那就不代表她们早已成了废后啊!
王太后没辙了,只好叮嘱他一定要保留丁、傅两后的全尸,点到为止
据民工的“盗墓笔记”记载:挖傅太后的坟墓时,突然土石崩塌,压死民工达数百人之多;而挖丁太后的坟墓时,突然喷出四五丈高的内火,烧死烧伤同样数百人之多,造成了两起活生生的“盗墓血记”。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