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再战匈奴 小摩擦不断

第七章 再战匈奴 小摩擦不断 司马迁只是为李陵申述,结果被汉武帝迁怒而送进了大牢,接下来的事就交给廷尉去办了
话说最高司法张汤被张汤等三人帮送上断头台后,杜周接替了他的位置,坐上了廷尉的宝座。他果然不愧是张汤的接班人,办案不但以“酷”著称,而且同样巧于迎合。总之,一句话:两面三刀
按理说人家司马迁只是发了几句牢骚,说了几句泄愤的话,最多只能判个“诽谤罪”,但接到这个案件后,杜周却知道这个案件远没有“诽谤”这么简单,他也没有像平常的案件去做什么调查取证的事,而是先进行了分析:汉武帝究竟想对司马迁怎么着
1.李广利当“先锋”出师,李陵不肯当“后卫”,结果因为后援不足,李广利先赢后输,被汉武帝寄予厚望的李广利第一声出场秀就这样演砸了,汉武帝不高兴,李陵有责任
2.随后“毛遂自荐”当先锋的李陵,夸下海口却最终兵败,连人都投降了匈奴,而司马迁却极力为这个“死不足惜”的甲级罪犯申辩,在说李陵如何英雄如何勇猛如何顽强的同时,背后显然“影射”李广利是“无能无用无功”的三无人员
3.汉武帝宠爱李夫人,爱屋及乌,自然宠爱李广利。他本想打造继卫青、霍去病之后的“天王级”的新领军人物,因此,敢有人小觑李广利,便是跟他过不去。司马迁却哪壶不开提哪壶,汉武帝脸上无光下不了台,把司马迁送进监狱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分析的结果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已动“杀心”
最终杜周为了迎合圣意,没有再做什么调查走访之类的事,直接把“罪大恶极”的司马迁判了死刑,罪名是:欺君罔上,诬蔑百官,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
用钱赎罪很容易理解,“宫刑”却鲜有人知道。在古代“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性。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蓄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所谓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所谓阴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至于称为椓刑,见于《尚书·吕刑篇》,“椓”据《说文》释是以棍击伐之意,据马国翰《同耕帖》载,古有椓窍之法,谓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以破坏其生育机能
总之一句话,宫刑简直就让人生不如死,所以很多被判了死罪的人宁愿“死则死尔”,也不愿接受宫刑、痛苦而绝望地苛活于世。春秋的韩非提到过一种非常可怕的治国之道。他说:“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就是说,统治的最佳办法,第一是禁其心,言论比行为重要,而心又比言论重要
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在被判死刑后,家里没钱,又没有达官显贵来帮他,无依无靠,拿五十万钱赎罪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他只能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然而,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又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宫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直到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五十岁的司马迁时来运转,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崇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称《史记》是“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凡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归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