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救国

晁错救国 话说晁错因为得到汉景帝的宠爱,各种计谋百出,十有八九汉景帝都会批复这样两个字:准奏。直到有一天,晁错上报的奏章上有“削藩策”三个大字时,汉景帝才警觉起来,原文摘录如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书·荆燕吴传》
那么晁错这个《削藩策》里的吴王是谁?为何晁错的笔锋会直接指向他,说出“削也会反,不削也会反”这样的耸人听闻的话来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吴王吧
自打当年刘邦分封诸侯王国开始,到汉景帝时,全国分封的诸侯王国共有二十多个:吴国刘濞、楚国刘戊、胶西国刘卬、胶东国刘雄渠、菑川国刘贤、济南国刘辟光、赵国刘遂、济北国刘志、齐国刘将闾、城阳国刘章、燕国刘嘉、淮南国刘安、梁国刘武、常山国刘舜、衡山国刘勃、庐江国刘赐、河间国刘德、临江国刘阏、淮阳国刘余、汝南国刘非、广川国刘彭祖、长沙国刘发。总之,此时的诸侯国非刘氏子孙不能为王。(高祖刘邦遗命:“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
这二十多个王国里,实力最大最强的就是吴国。这个吴王刘濞是刘邦的兄长刘仲的儿子。建国后,刘邦封刘仲为代王。想必大家还有印象,当年匈奴进攻代国,刘仲脚底抹油,闻风而逃。刘邦对其“懦夫”行为大为恼火,废其王位,降为合阳侯。后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带兵亲征,刘仲刚满二十岁的儿子刘濞为了给父亲立功赎罪,主动请缨随刘邦出征。平乱后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封地在江浙一带)。也正是因为这样,此时的刘濞属于典型的三老:辈分老、资格老、土地老(大)。他共管辖三郡五十三城,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矿厂资源和海域资源,正如晁错的削藩书里所言“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都说饱暖思淫欲,已富甲一方的刘濞不但思淫欲,而且还思“权欲”。他已不满足一方为王了,他有更高、更大、更远的目标和理想了,于是他招纳逃亡的人(诱天下亡人),训练军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军事力量也日益提高
当然,仅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他想造反。刘濞铸钱和煮盐,他可以说是为了百姓生活需要。他诱天下亡人,可以说是为了“防身”的需要。要告他造反,就得找确切证据来
故事得追寻到汉文帝时,吴国的太子刘贤(以下简称吴太子)入京朝见,和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以下简称刘太子)因为“赛棋”(一种智力游戏)发生争执,遗憾的是两位准太子并没有陶渊明“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胸襟,争执来争执去,争执到最后双方都骑虎难下了。恼怒之下,刘太子拿起棋盘对准吴太子的头颅就是一招“泰山压顶”,吴太子倒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刘太子终于有台阶可下了,但祸患也就此埋下
对于儿子的死,刘濞有话要说了,他说本是同根生,为何皇帝的儿子打死我吴王的儿子便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呢?刘濞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了,从此吴国和汉王朝的关系马上进入长久的“冷战”时期
这件事发生后,刘濞便再也没有去过朝廷了,你想,他的宝贝儿子都能被人轻易打死,他又有几颗脑袋去京城“玩火”呢
汉景帝上任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冤有头债有主,刘濞心中的疙瘩便如蚕蛹吐丝般越结越多
而晁错自然知道其中缘由了,于是很识时务地提出了“削藩”的建议。晁错的理由是:各诸侯国已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大有分裂国家的迹象。而汉景帝也早已对刘濞长年累月的“因病不能上京朝觐”的借口不满,此时晁错的提议正合他意。但因为削藩是大事,于是他召集朝中重臣来商议这件事
当时晁错地位摆在那里,因此,当汉景帝询问众臣的意见时,众人的嘴巴都像贴了块膏药似的,没有一人吭声,选择的是“沉默是金”,众臣的“冷场”让汉景帝有点难堪
良久,晁错正想说大家既然不反对那就是默认来“圆场”时,人群中站出一个人来,他英气逼人,名字叫窦婴
窦婴是窦太后的亲侄子,虽说此时窦婴还是个詹事的小官(未列九卿)。但因为有“政治背景”,他的话自然很有分量了。众人凝神屏气,准备来听窦婴的“长篇大论”,但窦婴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臣认为这样削藩有所不妥。
说完这句话,窦婴的嘴巴又像是被膏药贴住了似的,众人伸长了脖子张大了嘴等待了半天,也不见下文。但就是这样“无厘头”的一句话,却告诉众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皇太后的亲侄子反对削藩
晁错虽然仗着汉景帝的宠爱早已目空一切,但面对背景条件非同一般的窦婴竟然不敢再据理力争。结果可想而知,因为窦婴的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削藩一事就此打住
削藩的计划虽然暂时被搁浅,但想干一番大事业、轰轰烈烈过一生的晁错并没有灰心,相反,他时刻准备着。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也不假。不久,晁错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降临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